泰和乌鸡:从神话传说到绿色经济
相传,在很久以前,仙人吕洞宾在虎鼻峰(今江西省泰和县武山二指峰)炼丹。丹液炼成那天,吕洞宾宴请铁拐李等神仙庆贺,并向王母娘娘借来琼浆玉液。正当众仙开怀畅饮时,不料二指峰下汪陂涂村村夫的家鸡跑到炼丹池,喝了丹泉,变成了白凤仙子。吕洞宾很不高兴,跑到观音菩萨那里告状。菩萨听后,微微一笑,朝虎鼻峰方向点化,白凤仙子便降落到人间,变成了乌鸡,具有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毛爪、乌皮、乌骨、乌肉十大外貌特征。
如今,人们提起泰和乌鸡,便会想到乌鸡白凤丸,想到酒楼的乌鸡煲汤。实际上,泰和乌鸡集药用、食用、观赏为一体,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世界珍禽。
乌鸡历史悠久“仙子”满身殊荣泰和乌鸡又名武山鸡,原产于江西省泰和县武山。据泰和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泰和县武山脚下的汪陂涂村,有个叫涂文轩的秀才,将乌鸡贡给朝廷。乾隆食鸡后欣然封涂文轩为两省文宗官职,并将乌鸡赐名为“武山鸡”。1915年,泰和乌鸡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出,其独特的外貌博得了参展各国的好评,并且因为被列为“观赏鸡”而誉满全球。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和乌鸡远涉重洋,先后在1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观赏展出,还曾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外交礼品,传播了我国的特产文化。2002年以来,随着泰和乌鸡搭乘“神州三号”飞船返回故乡,其身价也与日俱增———2005年,泰和乌鸡获得原产地保护,并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泰和乌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泰和乌鸡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同年,泰和乌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全国280多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中获“中国驰名商标”的10件之一,也是全国惟一为“活体”的“中国驰名商标”
据科学分析,泰和乌鸡含有19种氨基酸,每100克鲜鸡肉含氨基酸18.54克。其中丝氨酸、苏氨酸可预防皮肤老化;酪氨酸有细腻皮肤的特殊作用。另外,泰和乌鸡还含有27种微量元素,其中,锗对人类健康非常有益处。乌鸡的骨、肉均为黑色,符合现代人们对黑色食品的时尚需求。
保护体系缺失“白凤”一度“折翅”
经专家学者论证,乌鸡的奇特之处与武山当地丰富的矿物质、泉源密切相关,如果此鸡移养它处,后代将逐渐变异,失去“十全”之特征,而当地更有“不食武山水,不是武山鸡”之说。
几年前,由于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健全,大批种源流向外地。外地一些养殖企业擅自使用杂交改良手段提高乌鸡的繁殖能力,使得杂交的乌鸡完全丧失了原种乌鸡的药用、保健功能,甚至出现了“四爪乌鸡”充斥市场的现象。另外,由于正宗泰和乌鸡的饲养成本较高,而泰和本地的乌鸡产品加工业落后,产品附加值也低,致使正宗的泰和乌鸡销量逐年下降,泰和县的乌鸡产业从颠峰跌入了低谷。
究其根源,问题则主要出在几个方面:良种选育和产地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饲养方式和方法不够规范;乌鸡原产地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制定乌鸡药用标准,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乌鸡重振翅膀腾飞绿色产业近几年,泰和县委、县政府面对大自然赐予的珍贵资源,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号召全县人民树立信心,重新做大做强乌鸡产业,为县域经济持续、稳步、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该县以泰和乌鸡各项殊荣为契机,适时出台了《泰和乌鸡商标保护管理办法》、《泰和乌鸡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泰和乌鸡国际标准》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清理和整顿泰和乌鸡市场。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打击各种以泰和乌鸡命名的杂交乌鸡市场,保护泰和乌鸡的产权及美誉度,设计专用防伪标识,并开启防伪平台,从种源上加以控制,保证种源的纯正性。
此外,该县自2008年开始,每年还从县财政资金中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泰和乌鸡生态产业园的发展建设、广告宣传等。在武山鸡原种场建立了中国泰和原种乌鸡生态保护区、原种乌鸡基因库、原种乌鸡研究所,并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对乌鸡进行综合开发研究。按照生态及园林的双重标准,把保护区建成了一个高水平的、立体开发的、集养殖加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同时,培植了一批品种多,且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该县还成立了以乌鸡产业办公室为主的专门管理机构,加强政府对乌鸡产业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完善了以乌鸡协会为主的经济合作组织,着力扩张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当地县委、县政府通过举办中国泰和乌鸡节、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游、建造世界珍禽———乌鸡展示厅、举办以泰和乌鸡为主题的全国性书画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也使泰和乌鸡的知名度大幅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泰和乌鸡产业重新回到了辉煌时期。如今28元1只的普通活体乌鸡,1.5元1只的乌鸡鲜蛋在市场上被消费者争相抢购。乌鸡系列保健品和药品,小保姆系列旅游乌鸡食品、乌鸡粉、卵黄油、乌鸡酒系列等30多个精加工产品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截至目前,泰和县乌鸡饲养量年增幅达13.8%,乌鸡产品销售总额达6.4亿元,实现利税3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