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和县图书馆特色库!

省领导视察浙大西迁泰和旧址解说词

日期:2022.08.1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题名】省领导视察浙大西迁泰和旧址解说词

【作者】 佚名

【摘要】 省领导视察浙大西迁泰和旧址解说词尊敬的省委刘书记、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浙大西迁泰和旧址视察指导工作。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大学也面临抉择,一些大学宣布解散停办,一些大学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屈辱求存,而浙江大学选择了举校迁徙办校的艰难长征。 从1937年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公里,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遵义、湄潭。竺可桢的这一决策,使浙大在山区或农村战事相对稳定的地方,找到了大环境紧迫而小环境相对安全的治学空间,学校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辍,于流亡办学中崛起,不但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支杰出的知识分子队伍,而且还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谱写了中外教育史上“文军长征”的辉煌篇章。1938年2月,浙大从浙江建德二迁至泰和县,在泰和滞留了近8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浙大在该地留下诸多遗

【正文】

省领导视察浙大西迁泰和旧址解说词

尊敬的省委刘书记、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浙大西迁泰和旧址视察指导工作。1937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大学也面临抉择,一些大学宣布解散停办,一些大学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屈辱求存,而浙江大学选择了举校迁徙办校的艰难长征。

193711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公里,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遵义、湄潭。竺可桢的这一决策,使浙大在山区或农村战事相对稳定的地方,找到了大环境紧迫而小环境相对安全的治学空间,学校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辍,于流亡办学中崛起,不但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支杰出的知识分子队伍,而且还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谱写了中外教育史上“文军长征”的辉煌篇章。

19382月,浙大从浙江建德二迁至泰和县,在泰和滞留了近8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浙大在该地留下诸多遗迹。这里有竺可桢校长及其同事们呕心沥血教学的遗迹,有竺可桢妻儿病逝于泰和的墓葬,有浙大师生驻留期间留下的服务社会为民办事的功绩。

浙大从浙江建德二迁至泰和县也是有由头的,当年浙大迁至浙江建德,没待多久又需迁校,竺可桢校长和胡刚复院长去江西公路处借汽油和车辆,那时萧庆云博士担任江西公路处处长,慨然应允,并随即问起是否找到新的校址,竺校长说正在寻觅中,萧庆云便提起他的老家江西泰和上田村有不少房屋,是他祖先留下来的,但年久失修,只要修理一下,就可免费提供给浙大使用。于是就陪同竺校长、胡院长到泰和勘察,竺校长看后非常满意,所以浙大就在泰和上田村安定了一个时期。

浙江大学在泰和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临时校址以泰和豪绅萧百万家的庄园为中心,主要利用西面的华阳书院、东面的大原书院及萧百万家的庄园作校舍,进行艰苦的教学工作。目前留下的遗迹有11处,分别是:临清书屋(原为萧百万家族子弟读书用的私塾,浙大迁来后用作校长办公楼)、

萧氏宗祠,也叫咸正堂(用作浙大的大礼堂及中学教室,现被泰和六中改建为礼堂)、华阳书院(浙大农学院所在地,现为黄冈小学)、长青柏(当年浙大校长竺可桢亲手摘下的,现存活三棵,每棵高约14米,直径约60公分,如今都是枝繁叶茂,象征浙大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彝叙堂(当年为浙大和地方合办的澄江学校所在地)、种德堂(当年为澄江学校学生娱乐场所——俱乐部)、浙大防洪堤(为防止赣江水患,浙大迁来后,决定修筑防洪堤,由地方出钱出劳,浙大负责全部技术工作,包括勘测、设计、规划,全长1.5公里)、浙大码头(为方便水运,浙大在原麂山码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加宽修筑成新码头,当时改称“浙大码头”)、沙村示范垦殖场(位于沙村镇高陇村,共600余亩,安置战区难民140多名,既使难民生活有所着落,也使农垦事业有所推进)、张侠魂女士及竺衡墓(浙大校长竺可桢妻子张侠魂女士(83日)和次子竺衡(721日)病逝在泰和,915日葬于泰和上田峡垄村后松毛岭)、浙大游泳池(位于赣江边,浙大码头旁)。

浙大西迁泰和留下的遗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已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大的求是思想、校歌、校训也是在泰和孕育成熟的。泰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浙大西迁旧址的保护和提升,20168月,专门召开了泰和县浙江大学西迁旧址保护开发工作现场办公会,本着延续“传承浙大求是人文精神,提升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理念,聘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浙江大学西迁泰和办学旧址保护和利用规划》,运用人文景观结合田园景观,完善道路结构,打造“浙大旧址,人文故郡”。整个项目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围绕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完成核心区的道路优化工程,建筑整治工程和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年限201611-201812月;第二期完善配套,建成教育小镇公共服务核心区,规划面积约为64.36公顷。建设年限2018-2020年;第三期完善产业,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科研创新产业链。建设年限2020-2030年。

一期工程分为道路景观工程、遐观楼复建工程、校长办公楼及古民居修缮工程、室内外陈展布展工程四个子项目,总投资近6000万元。以新建遐观楼为载体,将遐观楼打造成展示陈列浙大师生“文军西征”的纪念园区,将整个上田浙大西迁旧址打造成高质量的集浙大校史、抗战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近年来,泰和县一直与浙江大学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每年接待浙大师生、浙大校友近千人次。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尤其是去年,吴朝晖校长亲自率领浙江大学考察团莅临泰和考察指导,并就浙大与泰和校地深化合作达成了多项意向,为泰和与浙大的合作搭建了崭新的舞台。

一、主动推进校地合作。

去年8月份,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率团来泰和考察后,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目前很多工作得到积极落实、稳步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了一套机制。为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合作交流,建立县校合作机制,畅通沟通平台,全力促进双方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农业、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合作,中共泰和县委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泰和县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常务副组长,3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23个县直单位及乡镇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具体负责县校合作事宜,协调推进县校双方在规划、文化、教育、科技、产业、项目等方面合作交流,定期梳理全县有关合作意向及需求,并及时与浙江大学校地联络办对接,确保机制沟通顺畅,成果转化有效。逐步建立了“校、企、政”三位一体合作格局,形成了校地、校政、校企、校校、校协、校银、校村等多元合作新模式。

(二)实施了一批项目。2008年以来,泰和与浙大在新形势下再续前缘,共谋发展,双方主要领导互访不断,合作事项拓展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启动了浙大西迁旧址提升改造工程、干部教育培训、竺可桢教育基金、竺可桢塑像、网络医疗服务及培训、浙大螺溪中心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泰和乌鸡养殖照明灯等项目。为全面保护提升浙大西迁旧址,留住“乡愁”,该项目已列为泰和县20172018年重点项目,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的项目指挥部,集聚力量、全力推进。浙大西迁旧址核心区澄江镇上田村将全面提升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对临清书屋、浙大礼堂、求是广场等重点遗址进行修复保护。目前,浙大西迁旧址提升改造工程道路景观工程征迁工作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顺利推进;文保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工程整体形象初具峥嵘,一期工程预计201812月竣工。

(三)赢得了一片点赞。经过双方数年来不断的互动协调,用心经营,给彼此开创了共赢局面,获得泰和人民及浙大师生纷纷点赞。

一是建立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团委12的坚持,在螺溪中心小学开展两个一百活动,累计捐款达25万元,帮扶人数1600人次以上,支教受众人数1200人次以上。201784日,浙江大学在螺溪中心小学建立了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亲临现场参加了揭牌仪式。

二是成立竺可桢教育基金会每年出资1215万元,泰和县财政等额配套,用于奖励泰和县品学兼优的学生共奖励了67名品学兼优的泰和县初、高中年级学生。同时,给泰和送来了图书、规划图册等成果。

三是开展民生事业合作。浙大一附院、二附院分别与泰和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开展合作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辟医疗诊断新途径2016以来共会诊例数930在江西省县级医院与省级三甲医院远程视频会诊例数排名第一。同时双方还开展远程医疗教学、培训50次,派出50人赴浙大一附院、二附院进修。

四是加强人才交流培训。2016以来泰和县赴浙江大学开展异地培训,共   次,增强了全县科级干部在从严治党、提升领导能力、发展县域经济与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素质。

五是探索产业帮扶新途径。通过应用浙江大学捐赠的LED养鸡专用照明灯,泰和乌鸡养殖企业提升了孵化率,降低了能耗,减少了养殖成本,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浙江大学与泰和县双方秉承力行“求是”合作精神,在教育、文化、卫生等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校地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不断取得可喜成果。当前,泰和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正朝着建设“创新开放、秀美富裕、文明幸福"新泰和的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