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编辑本段村情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杏岭姚显微学校
姚显微学校(杏岭小学)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中正大学创建于1940年10月,是江西第一所综合性本科高等学府,校址设在今天的江西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在泰和办校四年。为纪念抗日英烈、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姚显微(名达),1990年"泰和杏岭小学"改名为"姚显微学校"。
学校历史
江西泰和姚显微学校独立开发的"红色杏岭,特色德育"为课程资源的校本德育开发与研究课题,通过四年多的努力顺利结题,该课题被列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
学校设施
姚显微学校为完全小学,现有学生228人,从学前班到六年级,一共七个教学班。学校设施齐全,有电脑室、放映室、图书室、中正大学校史陈列室、音体美器材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和附属设施。
静思笃行,持中秉正。该校秉承中正大学的校训,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学校共培育各类人才万余人。杏岭村陈步池家的10个孩子,有7个考入大专院校,其中2个博士、2个硕士、3个本科生。该校校长师刘慧和撰写的文章《抗日英雄姚显微》,2004年被列入江西省吉安市地方教材。学校教学质量在泰和县澄江镇上田片区一直排位第一名。
学校发展
"姚显微学校"的发展成长受到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了江西师范大学及其校友的帮助和支持。2002年,江西师大出资7万多元改善了姚显微学校一栋破旧的教室。自2000年来,共接受了江西师大及其校友的捐赠14万多元。中正大学校友、旅居美国芝加哥的郑成章先生先后捐赠美金1200元;原江西省委书记、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万绍芬,原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胡希直也经常打电话关心学校的发展。胡老还亲自到学校对学校的发展提出过指导性意见。
折叠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国立中正大学旧址 国立中正大学总务处系大学内迁时在泰和设立的后勤管理机构,大楼为赣中民居特色建筑,整座建筑坐西朝东,呈长方形,是典型的砖木结构。
该大楼均采用木板所建,楼上的多间教室也是由木板隔离开。据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迫于时局压力于1939年将江西省政府迁于泰和县,并于1940年10月31日在泰和县澄江镇杏岭自然村建立中正大学,并在该处办校4年半,办校第一年设立了文、法、工农三学院,后增设了文史、生物系及3个专修科,以自强不息、教育强国为办学宗旨。旧址对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历史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了解,此楼为刘厚生(刘百万)所建,又称"横屋",它的对面原是刘厚生的正屋,坐北朝南。中正大学创办时,刘厚生将正屋和此楼无偿提供给中正大学使用,解放后归集体所有。
折叠编辑本段著名人物
姚显微烈士
江西兴国县人,原名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国立中正大学文史系教授、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1925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拜梁启超为导师。
1942年7月,有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弟子姚名达教授在江西新干石口村被日军包围,在与敌抗争中壮烈牺牲,成为抗战中唯一牺牲在沙场的教授。
姚显微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其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在中国史学、目录学界,以忠诚正直,学有创见而享誉。
吴昌达烈士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包桥郭家村人。1938年考入中正大学农业院畜牧兽医系。在与日军搏斗中,吴、姚均饮弹牺牲。 1942年8月,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建立两烈士殉难纪念碑,立于殉难处。 1943年3月25日,国民政府对两烈士明令褒扬。 1988年3月16日,吴昌达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