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和县图书馆特色库!
万合镇梅岗村
描述:千年古村梅冈村,除历史上(主要是明清期)陆续迁居外省县外,留居梅冈村共有七堂(即文明堂、世英堂、清俭堂、啓正堂、致和堂、笃庆堂、奎焕堂),均为科甲第(明德堂)、三达堂所分派系。以宗祠本仁堂为中心,七堂呈梅花型,分东山(文明、世英),西位(笃庆),南州(奎焕)、中村(清俭、啓正、致和)连片分布在3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域上. 绝大多数祠堂、庙宗及民宅古居形态体现庐陵特色,真乃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工艺精巧,楹联颇多,具有丰厚的农村传统文化底蕴。梅冈村解放初期就曾列入省地县历史文化古村(地方志早有记载)。选址有一典故,早在南唐明崇932年始祖休文肇基庐陵,二祖王徽定居吉州纯化甲村,三祖启相于北宋天宝年间的一天冬游西昌(即泰和)梅树坪,因羡此梅树自然胜境,即迁于此地,始称芦毛坑村。后代一为怀念基祖母因姓梅,二为念此梅树美景,则垦荒遍种梅树数百亩,传至第五代才整时,自号“梅冈”,至此,“梅冈村”正式定名开始传开。梅冈村下分三房,一房驻青原,隔圳相望。二、三房留下7个自然堂(6个村)在祖居梅冈繁衍,其余外
马市镇蜀江村
描述:蜀江古村地形平坦、气候舒适、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村庄以祠堂为中心,村民在房屋前后种有板栗、茶树、柑桔、花生、、油菜、车前子等农作物。在村落里既有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求构成的村落自然风貌,也有因文风鼎盛的祠堂和勤劳朴实的村民构成的人文景观,这两者形成了蜀江村落独特的风貌特征。农忙时村民采茶、打板栗,闲时打鱼、炒板栗、花生或摘水果卖,一派朴实和谐的景象。村庄四周不仅有古樟古柏,更有滔滔赣江水流动。蜀江古村村民历来非常重视传统建筑的保护。目前,在蜀江古村,始建于明朝的古祠有9座,其中保存5座,遗址有4座,建于清朝的民居有30栋。2座古祠位于村落的中央,其他3座分布在村落的周围,古代居民建筑分布较为集中,位于崇德堂和复亨堂的四周。座落在古民居中心的“五经科第”(崇德堂)、“书屋”(复亨堂)是两座具有明朝典型特色的古祠。“五经科第”(崇德堂)创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座北向南,占地面积625平方米,由探花解元台、前院、门廊鹊巢宫、过道、正祠、敕书阁六个部分连成一整体。南端探花
马市镇两塘村
描述:两塘自然村位于丘陵,依山而建,整村都属微派建筑,明、清年代一直未改变,有顺德堂、义德堂、链池堂、崇庆堂、古祠、古民居34栋2500平方米。两塘自然村选址按风水学说,依山而建,前有大水塘,高低有致,排列有章,有古祠4处,古民居34处,古樟7处,古柏12处,古塘1处,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良好。村庄内部高低错落有致,排水系统通畅,有自来水、卫生室、有线电视、电网已改造、水泥道路已修成3年,无污水在处理,垃圾处理为直接焚烧后简易填埋。 村落传统建筑 拍摄对象:   古宗祠        拍摄时间:2014年5月5日 拍摄对象:   古民居       拍摄时间:2014年5月5日 拍摄对象:   古民居       
螺溪镇爵誉村
描述:爵誉村位于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地处赣中吉泰盆地,原称“龙源”,周氏和康氏两族在唐末迁居此地,其中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到此地后,创建槎滩陂,是古代江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灌溉效益,称为“江南都江堰”、“千年不败的水利工程”。宋朝时,周氏出了“一门四进士”:周倚、周伦、周僭三兄弟及侄周庆章。后又有周中和登了进士,被仁宗赐名周中复。同时,康氏出了一位大将军康友政,被赐名为康航川。一村中出了这么多文臣武将,被皇帝誉为“爵崇誉隆”,后村名遂演变为“爵誉”。历代中进士者共有42人之多。爵誉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名胜古迹到处可见,古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飞檐翘角,具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曾有大小宗祠近五十座、庙宇二十多座,现存周氏宗祠(久大堂)、康氏宗祠(孝德堂)、宝诰堂、佥宪坊、成德堂、国师大夫等二十多座宗祠和庙宇,古祠堂前雀巢宫雄伟高大,祠堂内雕梁画栋。另外还有大量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古巷道有5条,总长约500米,汉白玉石鼓一对,雕刻精美,麒麟栩栩如生,一副旗杆石和72块古石碑
紫瑶山
描述:紫瑶山,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境东部,海拔906米,是泰和的旅游胜地之一。《太平寰宇记》称系以王子排跨鹤来云游而得名,筑坛设樵启簿,因他修道甚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在黄茅岗上。朝廷惊闻此事,赐其庐曰"白鹤观"。不久,王子瑶把醮坛由黄茅岗移至义册,从此致力于读经修道炼丹,四十如一日。五子瑶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名为"王山",又称"子瑶山"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匡智、匡大郎叔侄二人弃官云游四方,在庐山受樵夫指引,来到王山,在白鹤观里育诗著文,并设炉炼丹,乡人因而又将王山改称为"匡山"。沿至宋代,朝廷太史张瑶山慕仰匡山风光,以自号瑶子改山名,并冠以象征吉祥和权势的"紫"字,自此,紫瑶山之名沿称至今。 紫瑶山峻绝奇耸,形若锦屏。它有峰峦九座,九座峰峦就像九支硕大的山笋,插云天。主峰定光岩更为陡高峻。从山麓向上攀沿,登上定光岩峰顶,极目远眺,大自然的美景尽眼底:北侧的普福山及南侧诸岭,层
泰和狗仔脑塔
描述:泰和狗仔脑塔若乘船顺赣江而下,穿过泰和公路大桥,可见前方航道急转弯处,一条连绵不断的低山横列左岸,宛如一条巨龙从玉华山向东迤逦而下,一直探入赣江。临江的峰峦因其形似龙头称为龙头山,龙头山上矗立着一座古塔,这座古塔就是著名的钩子脑塔。钩子脑塔距县城约4.5公里。塔下有一深潭,水流湍急,非常险要,船民驾船或放排江中,望塔即知航路。塔与泰和公路大桥和泰和中学校园南隅的快阁遥遥相望,在堤岸碧草绿树的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而明快的天然水彩风景画。钩子脑塔原称龙头山塔系,因坐落在龙头山而得名。山上原有两塔并列,展现“塔颖双飞”的景观,被列为“西昌八景”之一。这两座塔一左一右,右塔即为龙头山塔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泰和知县王元瑞倡建;左塔称狗子脑塔,同期所建。其名称源于当地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有一犬为护其主被遗失的帐本而饿毙于龙头山,主感其义,特于龙头山塔旁另建一塔来纪念义犬,便称此塔为狗子脑塔。后来,狗子脑塔被毁,仅留龙头山塔。因此事流传甚广,后人仍将龙头山塔习称为钩子脑塔,演称钩子脑塔。
泰和快阁
描述:泰和快阁我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但具名气的屈指可数。快阁算得上是全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快阁雄踞在泰和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
上页 1 2 3 ...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