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语的传承、保护与推广——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西溪乡为例
-
描述:我国一直坚持文化强国的道路,也一直奉行民族文化多样性,但近几年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危机,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语的传承问题。主要表现在彝语功能的代际递减,城市化推进下彝族同胞汉化严重,当地对彝文的保护力度不够等。笔者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西溪乡地区彝语现状的实地调研,发现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关注与重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彝语的传承、保护与推广工作。
-
湖笔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
描述: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成为"文房四宝",作为文房四宝,湖笔存在的意义非同凡响。湖笔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继承和发展是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解决方式,通过对湖笔制作技巧的学习以及继承,能够有效避免因后继无人而使得湖笔失去传承和保护损失,本文就其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
-
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
-
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而高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单位相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两条路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
“互联网+”背景下南京云锦数字博物馆设计研究
-
描述: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也逐渐与数字相结合,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南京云锦作为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向以华贵精美著称,但也存在着无人了解、无处了解的问题,阻碍了非遗的推广与传承。在"互联网+"背景下,文章对南京云锦进行数字博物馆设计探索,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提高南京云锦的知名度,寻找非遗传承的新方向。
-
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
-
描述: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但传统的保护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只保存了非物质文化的形,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神的内容,无法真正实现传承。根据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要求,应积极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并通过学校的辐射作用建立有利于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习型社区,培养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从根本上建立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再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