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尿酸、IL-4含量的变化研究
-
描述:目的 检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尿酸、IL-4含量的变化,以期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采用次黄嘌呤、氧嗪酸、尿酸钠腹腔及踝关节注射进行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制作.于造模后1h观察大鼠右踝关节肿胀度,并于1h、24h眼眶静脉丛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中尿酸、酶联免疫法检测IL-4含量,并观察各组变化.结果 次黄嘌呤组、氧嗪酸组、尿酸钠组的1h、24h的血尿酸、IL-4含量与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次黄嘌呤组的1h血尿酸、氧嗪酸组24h血尿酸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对照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次黄嘌呤组的1 hIL-4及24 h IL-4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造模后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步态、血尿酸、IL-4均比空白组和模型对照组高,提示所致的急性关节炎模型成功.次黄嘌呤致急性关节炎具有优势.
-
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
描述:目的 研究小剂量来氟米特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5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分别提供小剂量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62.96%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实验组肿胀、压痛关节数、医患综合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12个月肿胀、压痛关节数、医生综合评价指标经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18个月四项指标均满足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来氟米特在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膝骨关节炎相关炎性因子及康复治疗进展
-
描述: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发生机制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或骨质增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KOA的发病预示着膝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平衡遭到破坏,而机体组织中的各种细胞因子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
浮针结合肌肉再灌注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
描述:目的:评价浮针配合肌肉再灌注活动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进行浮针结合肌肉再灌注活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WOMAC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变化和差异。结果:在疗程结束时,两组WOMAC疼痛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WOMAC积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WOMAC积分、总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结合肌肉再灌注活动可有效缓解轻中度膝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全身多发关节巨大痛风结节1例
-
描述:病例男,54岁,因全身多关节多发肿块数年就诊。平时喜吃豆制品,16岁时开始下海捕鱼,并经常吃海鲜,开始时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左肘关节处出现轻微红肿、疼痛,后症状消失,肿块逐渐增大;6、7年前左手第5中节指间关节出现肿块,后相继在左手第2、3、5中节指间关节及第2掌指关节
-
中药熏洗联合艾条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的效果及护理体会
-
描述: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患者使用中药熏洗联合艾条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中医科收入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各4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联合组患者在其基础上使用中药熏洗联合艾条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优于常规组。结论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艾条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