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要来点儿“邪”的
-
描述:北京人说话,爱夸张。比如说一朵花香,用“扑鼻”来形容已经够厉害了,北京人呢,偏要说:“这花,打鼻儿香!”讲到写文章,我说“要来点儿‘邪’的”,也是这么一种夸张的说法。这个“邪”,不是“邪门歪道”的“邪”,也不是“邪气歪风”的“邪”,而是“出新”“出奇”的意思。
-
陈建功:要来点儿“邪”的
-
描述:北京人说话,就爱夸张。比如说一朵花如何香,用“扑鼻”来形容已经够厉害了,北京人呢,偏要说:“这花,打鼻儿香!”讲到写文章,我说“要来点儿‘邪’的”,也是这么一种夸张的说法儿。这个“邪”,不是“邪门歪道”的“邪”,也不是“邪气‘歪风”的“邪”,不过是“出新”“出奇”的意思。
-
故宫东城墙基2014年考古发掘简报
-
描述:2014年8月,故宫博物院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于东城墙南段内侧发现了一处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排水设施。通过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东城墙内侧的墙基、铺砖地面、排水沟、大型夯土基础等一组较为完整的遗迹。根据地层关系与出土遗物判断,其年代不晚于明代早期,应属于明北京城宫城初创时期的基础工程遗迹。这是故宫范围内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明代早期的城墙墙基、原始地面及地下夯土基础,填补了故宫初创时期建筑资料的空白,为认识故宫建筑群的创建与使用沿革,了解中国古代土木工程技术在明代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
双城记:北京与北海
-
描述:这几年常往北海跑。北部湾畔的那座小城,是我的家乡。记得1957年初到北京的时候,人问“哪里人”,一说“北海”,人皆茫然,闻所未闻的样子。有些牛哄哄的同学还装傻充愣,说:“北海公园?”令我悲愤了很久。没想到到了1993年,那里竟“火”了起来。好几位做房地产的朋友听说我是北海人,问:“没回去拿块地么?”或问:“能回去帮拿块地么?”拿地,我肯定是没招儿的,不过遥远的家乡,让那么多双眼睛突然放出了光,倒也令人豪情万丈。
-
北京滋味
-
描述:你拿着一张北京地图,你读懂北京了吗?你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你品到北京滋味儿了吗?你在北京生活了一段,你活出自己的滋味儿了吗?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一年我上了北大,听了第一次讲座,由侯仁之教授主讲。此前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1年所了侯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
-
北京滋味
-
描述:你拿着一张北京地图,你读懂北京了吗?你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你品到北京滋味儿了吗?你在北京生活了一段,你活出自己的滋味儿了吗?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一年我上了北大,听了第一次讲座,由侯仁之教授主讲。此前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1年,听了侯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
-
落英缤纷忆故人
-
描述:一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调皮.就算表面上老实,心底还是调皮的.近半个世纪以前,一九八二年初,我大学毕业,入职北京市文联所辖的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那时已过而立之年,却是北京市属的"专业作家"里最年轻的一个.专业作家们大抵每月集中一次,传达文件啦、领会精神啦,如赶上有重要的文件,甚至得集中几天,反复学习,反复领会.我所说的"调皮",就是有些会议开到累时,就不得不"调皮"一下——拎起会议室的空暖瓶,名正言顺地走出去,顺道儿到隔壁的《北京文学》,找陈世崇、傅用霖等,和他们意气扬扬海阔天空.当然,我也"乖",不出半个时辰,也会拎着灌满的暖瓶回去,继续学习领会.时隔半个世纪,犹记当年蹑步轻声溜回会场的"肃然".我知道,端坐于堂的前辈、师长——萧军啦、骆宾基啦,直到杲向真、浩然,谁不心如明镜儿?当然人家也不点破.长者,总会有长者的矜持.只有一次,我被正在讲话的王蒙现场抓了个"哏"
-
落英缤纷忆故人
-
描述:一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调皮.就算表面上老实,心底还是调皮的.近半个世纪以前,一九八二年初,我大学毕业,入职北京市文联所辖的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那时已过而立之年,却是北京市属的"专业作家"里最年轻的一个.专业作家们大抵每月集中一次,传达文件啦、领会精神啦,如赶上有重要的文件,甚至得集中几天,反复学习,反复领会.我所说的"调皮",就是有些会议开到累时,就不得不"调皮"一下——拎起会议室的空暖瓶,名正言顺地走出去,顺道儿到隔壁的《北京文学》,找陈世崇、傅用霖等,和他们意气扬扬海阔天空.当然,我也"乖",不出半个时辰,也会拎着灌满的暖瓶回去,继续学习领会.时隔半个世纪,犹记当年蹑步轻声溜回会场
-
北京旧城弘法寺新考
-
描述:辽、金、元、明时期,今北京西城区西南部曾存在过一个弘法寺。它的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即辽金元时期和明代中期及以后。在前一阶段,弘法寺为官方刻印大藏经的机构,金代还作为政府机构秘书省。到了元代末期,曾经盛极一时的弘法寺骤然变得湮没无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天顺年间,开始了弘法寺发展的第二阶段。该寺在宦官的努力下重建,后作为宦官的义会之所,集中收葬故去的宦官。
-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发育第四纪冰川的可能性?
-
描述:1研究历史第四纪冰川是第四纪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由于已经消失,必须推理阐明,不同的研究者只能提出不同认识,这在科学界应属正常现象。人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以真理为依归,扬长避短,弃伪存真,认识终会改进与趋同。中国东部海拔2500m以下中低山地是否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地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关键问题。2500m这个界线是周廷儒院士(1982)首先提出的。前辈地质学家、有多方面贡献的李四光院士认为:庐山、黄山、北京西山、鄂西、湘西、贵州、广西以至杭州附近都出现过第四纪冰川。他以庐山为样本,划分4次冰期,从1922年起,在中外专业书刊上,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和专著,为很多研究者包括少数外国学者所接受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