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下一代低低跟踪重力测量的星间激光干涉测距系统误差分析
-
描述:星间激光干涉测距系统是下一代低低跟踪重力测量卫星的核心载荷,要求实现纳米级位移测量精度。针对此要求,设计了一种具有锁相应答转发体制的激光干涉测距系统,依据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推导系统测量原理、频率传递关系,顶层剖析分解激光干涉测距系统中的测量误差项,对各误差项建立预算模型,并进行合理的数值计算,总体实现优于7.5 nm/Hz1/2@0.1 Hz(0.1 Hz为傅里叶频点)的星间距离变化测量精度,满足下一代低低跟踪重力场高精度反演对星间激光干涉测距系统的测距需求。
-
基于自准直原理的小视场镜头波像差测试系统
-
描述:为实现对小视场光学镜头波像差的快速、高精度检测,将自准直原理与斐索型激光球面干涉仪检测波像差原理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自准直原理的光学镜头波像差检测系统。介绍了斐索型激光球面干涉仪检测波像差的工作原理,并详细论述了基于自准直原理的波像差检测系统的装调及检测方法。结合自准直光路的特点,实现对干涉仪光轴、被测光学镜头光轴以及高精度平面反射镜光轴的精确定轴,从而实现了系统光路的快速装调。实验证明,此系统可有效解决小视场光学镜头在波像差检测过程中的光轴偏斜问题,实现小视场光学镜头波像差快速、准确的检测。
-
基于自准直原理的小视场镜头波像差测试系统
-
描述:为实现对小视场光学镜头波像差的快速、高精度检测,将自准直原理与斐索型激光球面干涉仪检测波像差原理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自准直原理的光学镜头波像差检测系统。介绍了斐索型激光球面干涉仪检测波像差的工作原理,并详细论述了基于自准直原理的波像差检测系统的装调及检测方法。结合自准直光路的特点,实现对干涉仪光轴、被测光学镜头光轴以及高精度平面反射镜光轴的精确定轴,从而实现了系统光路的快速装调。实验证明,此系统可有效解决小视场光学镜头在波像差检测过程中的光轴偏斜问题,实现小视场光学镜头波像差快速、准确的检测。
-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
-
描述:地震同震形变场是认识震源机制、确定发震断裂、分析发震断裂活动方式、评估震害损失及揭示未来发震趋势的重要依据。但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方法(GPS测量、构造形迹分析、震源机制解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难以快速、全面的捕捉到这种信息,这突显出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AR)在同震形变场研究中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其观测原理,在地震同震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已获取的D-InSAR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观测结果。基于差分干涉雷达观测及相关资料,对龙门山断裂在本次地震中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干涉雷达形变图像与地表破裂范围、逆冲角度的变化、上下盘升降关系及大型余震的展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
玉树地震地表变形InSAR观测及初步分析
-
描述:采用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两期PALSAR雷达数据(震前2010年1月15日,震后4月17日)进行了"两轨+DEM"的InSAR处理,获得了高质量的差分干涉雷达条纹图像和同震变形场。参考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根据干涉图像的变形范围、变形量和变形梯度可以初步判断:(1)玉树地震诱发了总体上NWW走向,全长约70km地表陡变带,陡变带南段位错及陡变梯度较大,会在地表产生地表破裂;而西北部4段位错及陡变梯度较小,不易在地表诱发破裂,但可能在地下一定层位产生了隐伏破裂带;(2)陡变带两侧的雷达视线向运动方向预示发震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3)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城西北约16km的地表陡变带上。D-InSAR解译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解、野外发震断裂调查结果及地貌特征吻合较好,证明了干涉雷达解译成果的可靠性,可以为准确定位玉树地震发震断裂地表行迹和快速评定震害损失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于田地震同震形变场ALOS干涉雷达观测及初步分析
-
描述:2008年3月21日发生在新疆于田的7.3级地震是继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的最大一次7级以上地震。地震是构造活动的集中反映,会伴随着较大的地表形变及断裂的明显活动,能够放大构造正常的活动方式,同震变形场是这种放大作用在地表的直观反映,对于认识发震断裂运动性质,研究邻近构造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西北缘自然环境恶劣,常规方法无法对于田地震开展及时有效的同震形变测量,凸显出差分干涉雷达(InSAR)技术的优势。在介绍InSAR观测原理基础上,通过地震前后ALOS干涉雷达观测获取了于田地震的同震变形场,并结合构造背景揭示出:于田Ms 7.3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康西瓦断裂东南端的南北2个分支(大红柳滩断裂和慕士山南麓断裂)和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帚状的3个分支交汇的三角地带;于田地震引发了阿尔金断裂一近南北向分支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破裂长度为25.6 km;发震断层为正断层,倾向西,上盘的最大运动幅度在200 cm以上;于田地震所在的两大断裂交汇处的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
-
分体型萨格奈克干涉仪的精密装调
-
描述:基于分体型萨格奈克干涉仪的基本原理,针对通光口径为60mm、光谱通道数为65的分体型萨格奈克干涉仪,模拟了干涉仪反射镜装配误差引起的干涉条纹变化情况,分析了装配误差对干涉条纹的影响,并根据设计指标推导了干涉仪系统装调的位置精度及角度精度要求。详细介绍了实现干涉仪精密装调的系统方案,其中包括装调主平面的建立、分光棱镜的精确定位以及干涉仪长臂反射镜、短臂反射镜的精密定位调整,整个装调方案基于自准直原理并通过巧妙的基准转换关系最终实现了干涉仪安装位置精度优于0.01mm、安装角度精度优于1″、系统主截面重合精度优于1″的高精度装配要求。
-
InSAR技术的天水市活动性滑坡灾害识别与分析
-
描述:针对天水市大型或严重破坏的黄土滑坡调查与分析较少,潜在活动蠕变型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未来发展趋势不明的问题,该文基于InSAR遥感技术对天水市活动性滑坡进行了解译识别、成因分析与调查核实,利用SBAS-InSAR计算的时序形变信息判断滑坡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区内发现了103处活动性灾害,其中69处为黄土滑坡、34处地面沉降区。结合地质条件和地貌特征分析表明,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河流沟谷以及降雨是诱发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而且滑坡的分布与斜坡坡度、坡向以及坡体与水系距离有很强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证明,InSAR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监测黄土滑坡,可为区域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