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和县图书馆特色库!
大涎腺血管瘤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描述:目的 探讨大涎腺血管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MRI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收集1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大涎腺区血管瘤,分析其在MRI上的形态、信号、强化等情况的特点.结果 15例病例中,14例进行MRI平扫+增强,1例仅进行平扫.7例位于腮腺区,6例位于舌下腺区,2例位于下颌下腺区;15例均为良性;瘤体直径范围1.0 ~6.0cm,平均(2.78±0.98)cm;形态规则3例,不规则12例;平扫信号均匀1例,为囊性病变,不均匀14例;增强后强化13例(其中明显强化7例,轻中度强化2例,分隔状强化2例,渐进性强化2例),不强化1例.结论 大涎腺区血管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MRI表现特点,可以降低误诊率.
儿童Abernethy畸形Ⅰb型多层螺旋CT表现一例
描述:本文报道儿童Abernethy畸形Ⅰb型并肝移植一例。患儿因反复解血便3年于2019年10月6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CT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主干呈"残端状"改变,肠系膜下静脉与右侧髂内静脉交通,其门静脉血绝大部分通过肠系膜下静脉与髂静脉异常沟通,继而汇入下腔静脉。患者行肝移植术重建门静脉,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慢性肝炎2级,纤维化程度2期改变。
原发性股骨平滑肌肉瘤1例分析
描述: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bone,PLB)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组织来源一般是骨髓腔内中等营养血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或脉管周围的多功能性间叶细胞。发病年龄为9~90岁,高峰年龄为6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好发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2013年1月28日因右膝部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诊断分析
描述: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4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总结患者临床检查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64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均获确诊,其中心肌桥发病位于左前降支49例(76.6%),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舒张期壁冠状动脉狭窄30例,收缩期壁冠状动脉狭窄64例,其狭窄程度越严重相关临床症状越明显。结论:针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开展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冠脉狭窄越严重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越为明显。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描述: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以冠脉造影诊断作为参数标准,评价64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 评价分析的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采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评价的结果即这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高. 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显著意义,准确率高,同时可以将这种方法作为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之一,因为这种方法准确率高,无创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棱镜-光栅-棱镜成像光谱仪光谱分辨率研究
描述:为研究基于棱镜-光栅-棱镜模块(以下简称PGP模块)、光谱范围在400~1 000 nm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问题,提出了PGP光谱仪角色散、线色散的计算方法,并理论推导出计算PGP成像光谱仪光谱分辨率的方法.研究表明,适当减小倒线色散率、狭缝宽度、光栅周期和CCD像素尺寸,都可以提高PGP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但若仅减小狭缝宽度,又会使进入系统的光通量减少,影响系统的信噪比.用SPECIM公司的IMSPECTOR V10系列产品相应参数的对比,印证了光谱分辨率与倒线色散率、狭缝宽度的关系.
基于可见光波段成像的水果品质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描述:水果的外观特征是水果品质鉴定和分级的关键依据.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在水果品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应用现状,文章对基于可见光波段成像的机器视觉技术在水果大小形状、颜色、虫害及缺陷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较新的先进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全身多发关节巨大痛风结节1例
描述:病例男,54岁,因全身多关节多发肿块数年就诊。平时喜吃豆制品,16岁时开始下海捕鱼,并经常吃海鲜,开始时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左肘关节处出现轻微红肿、疼痛,后症状消失,肿块逐渐增大;6、7年前左手第5中节指间关节出现肿块,后相继在左手第2、3、5中节指间关节及第2掌指关节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描述: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ESFT的CT、MRI表现,并对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0例ESFT病例中,6例位于颅内,1例位于盆腔,1例位于左膝关节,1例位于左侧肾脏,1例位于右侧筛窦;恶性者4例,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者3例,良性3例;瘤体直径1.6~6.0cm,平均3.5cm;平扫肿瘤边界清6例,欠清或不清的4例;瘤体轮廓规则5例,不规则5例,其中脑内1例复发者形态呈多囊分隔状;肿瘤伴出血1例,8例CT检查病例中钙化3例,6例颅内病例中5例病灶周围伴明显水肿,另1例多囊病灶不伴有明显水肿;MRI T1WI上等低信号,T2WI上信号表现多样,多呈等高或高低混杂信号;良性ESFT增强后多呈轻中度"地图样"强化和延迟强化,较大病灶、恶性及复发ESFT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ESF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可以降低误诊率,但其最后确诊仍需依靠病理诊断。
面向长距离量子通信的双光子关联成像技术
描述:量子时域鬼成像利用光子对的时间-频率关联性实现了50km光纤链路上的图像传送,有望应用于量子通信的协议中。然而,现有方案的成像质量较差,成像速度较慢,因此其应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文章对已有成像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利用可编程滤波器数字设定待成像信息,进而实现了二维图像信息的自动化实时传送。实验结果证明,改进方案的成像质量和速度均有显著改善,有利于推动量子关联成像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应用。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