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和县图书馆特色库!
基于主成分及DEA模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
描述:基于某高校2014年全校学生考试成绩数据和教学评价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以人力资源、课程门数和教学工作量作为投入因素,以学生平均成绩、教师评价总成绩和科研成果得分为产出要素,从投入与产出二维角度对某高校教师的绩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客观地反映高校教师绩效的现实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出建议.
从评价到赋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新方法
描述:过去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模拟与课程建设,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的学情关注不足,属于偏重静态的评价。本文提出了大学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观念与方法,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学生反馈和教育学专业性编码转译,为每门课程提供教学"体检报告",赋能教师改进教学,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形成全校合力重视教学的氛围。
新中国的教育投入: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指标及其嬗变
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投入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指标体系日渐完善,评价的核心标准经历了从充足到公平再到效率的转变。教育投入充足性评价逐渐从比较分析转向供求分析,公平性评价逐渐从区域公平转向群体公平,效率性评价逐渐从外部效率转向内部效率。构建我国教育投入综合性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指标体系,要厘清各种评价标准、方法和指标的内涵、依据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国情、评价标准的理解、数据的获得性和教育的类型与阶段等因素。
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
描述:利用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2000-2008年的R&D活动相关数据,对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相关指标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和R&D人员投入对产出均有明显影响,但R&D经费投入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更为明显,其弹性系数为0.835.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益的对策建议,如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R&D人员投入层次,提高专利产出转化为产值的效率等.
第三部门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制约因素研究
描述: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除政府、市场外,第三部门也是义务教育应然的投入主体。目前,我国第三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虽在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但投入总量少、波动大、占学校经费构成的比例小。第三部门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受经济水平欠发达、捐赠交易成本高、捐赠收益低、第三部门缺失、第三部门失灵、税收减免政策激励效应弱和慈善文化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完善相关制度环境,构建第三部门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联动机制是补充义务教育经费、推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群投入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描述:学生所在群体的能力和特征可以看作是同伴群体对个体学生产生影响的潜在投入。研究发现:同群投入指标中同伴能力和父亲学历对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同群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同伴能力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任何水平的学生都受益于同质性同伴群体。研究结论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家庭教育选择有参考价值:按学生能力进行同质性分班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家庭在进行教育选择时需考虑子女能力水平,选择与子女能力相当的班级。
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投入:“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描述:"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发展、大跨越时期。回顾和总结"十二五"阶段,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伴随高等教育整体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重视教育经费和社会投入,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展望"十三五",民族高等教育将在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内涵发展质量;加快民族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精准资助体系,推进民族教育公平;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彰显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
线上教学质量双面性:对照组检验与学生偏好评价的不同结果
描述:对于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众说纷纭。已有的研究调查发现本科学生大体上更偏好线下教学。然而,学生的偏好只反映了其主观意愿的一面。利用“中国高水平大学课程教与学追踪调查”(CUCE)数据库,得到中国三所顶尖大学的同一批课程疫情前的6264份线下教学样本及2020年春季学期的4451份线上教学样本,构成授课内容与教师均相同的对照组。统计分析显示,在课堂体验、学业投入和课程满意度三方面,学生的主观偏好均倾向于线下教学。线上线下对照组比较分析却发现,线上教学在这三方面的教学效果显著高于线下教学,效应值均低于0.04。学生主观偏好与对照组比较两种评价路径得出不同的质量评价结果。由于应急情况下师生为线上教学付出大量投入,在有限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教学效率可能偏低。低效应值也表明课程质量不取决于线上或线下教学形式。常态下在线教学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线上教学质量双面性:对照组检验与学生偏好评价的不同结果
描述:对于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众说纷纭。已有的研究调查发现本科学生大体上更偏好线下教学。然而,学生的偏好只反映了其主观意愿的一面。利用"中国高水平大学课程教与学追踪调查"(CUCE)数据库,得到中国三所顶尖大学的同一批课程疫情前的6264份线下教学样本及2020年春季学期的4451份线上教学样本,构成授课内容与教师均相同的对照组。统计分析显示,在课堂体验、学业投入和课程满意度三方面,学生的主观偏好均倾向于线下教学。线上线下对照组比较分析却发现,线上教学在这三方面的教学效果显著高于线下教学,效应值均低于0.04。学生主观偏好与对照组比较两种评价路径得出不同的质量评价结果。由于应急情况下师生为线上教学付出大量投入,在有限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教学效率可能偏低。低效应值也表明课程质量不取决于线上或线下教学形式。常态下在线教学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多边协同与外推内生:新时代我国边境教育经费投入创生逻辑再探索 ——基于西南边境教育现状与云南省的数据分析
描述:边境地区教育担负着稳边固边、对外文化辐射、树立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教育公平、国际间交流合作等特殊使命,而经费保障是边境教育能否引领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对边境地区全方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进一步探索边境教育经费投入对加快边境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边境教育经费投入中仍存在中央财政能力未得到发挥、社会投入力度不足、边境财政薄弱、多边协同不够等问题。为此,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边协同、外推内生投入体制,促进边境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兴边富民、稳边固防,推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