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和县图书馆特色库!
我国民族教育经济研究的历史演进与学术前瞻
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现实形态历经多重演变。为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理论基点,民族教育经济研究应运而生。历经兴起、快速发展和逐步拓展三大发展阶段,民族教育经济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视野涵盖民族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民族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民族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民族教育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和挑战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实现了从早期倾向于理论思辨和经验描述,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转变,为解决民族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现实形态下的教育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但纵观我国民族教育经济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研究视野缺乏前瞻性、研究结论与现实契合不够、研究成果相对孤立、缺乏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着眼于2020年后我国巩固全面脱贫成果,民族教育经济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新时代的民族教育发展、探索自身话语体系建设、善用民族文化的张力,更加实效性地指导我国面向2035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圆梦百年的民族教育理论反思”学术论文集
描述:“圆梦百年的民族教育理论反思”学术论文集
民族教育研究
描述:民族教育研究
我国民族教育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描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化,教育经济研究视野逐步向民族地区拓展并呈现出研究地位渐升、范围渐宽、成果渐多的趋势。民族教育经济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但其研究还存在前瞻性研究不足、忽视民族地区特殊性和民族性、专门研究人才缺乏和方法缺失等问题。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设立依托中心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关注民族教育、文化和经济的联动共生将是民族教育经济研究努力的方向。
民族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生逻辑 ——新中国70年民族教育及其政策回溯与前瞻
描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共通语言、交往空间、主体意识、民族情感、物质基础是影响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不可忽视。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民族教育及其政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个方面。回溯民族教育及其政策70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为新时代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启示。
民族学校办学水平测度指标研究——基于民族教育现代化视角
描述:民族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其重要执行机构是专门挂牌的民族学校。因此,民族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尚未针对民族学校编制专门的办学水平测度指标,现有指标在编制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学校服务于民族教育现代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特色要素。为此,在教育现代化理论、现行重要民族教育政策与学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学校编制了由“民族学校基础特征”“民族教育经费管理”“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民族学校对民族学生发展的贡献”“民族学校对民族文化发展的贡献”“民族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6项一级指标共43个观测点组成的办学水平测度指标,主要反映民族学校自身建设、师生发展等重要内容,并从实际操作角度设计了“与标准挂钩记分”等记分方式与总分评价区间。以此促进我国对民族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测度,进一步提升其办学水平。
我国民族八省区教育经费投入回顾与前瞻——基于2005-2014年的数据分析
描述:经费保障是未来民族教育能否引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数据分析发现,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财政倾斜、专项支持、对口支援等多项措施并举之下,民族八省区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4.6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速领先全国,提前实现4%的目标;生均经费保障得力,基础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民族八省区教育经费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投入渠道单一、各省区间政府投入努力程度不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相对滞后等问题。为此,国家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民族教育,建立“立体式”民族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民族地区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适当调整投入结构,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聚焦“一带一路”,通过“物典”促进民族教育发展——“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发展暨少数民族“物典”建设国际会议综述
描述:2015年11月29日,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邀请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马来西亚、西班牙和巴基斯坦)24所中、高等院校及文化科研单位的80余位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民族教育专家,举行了"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发展暨少数民族"物典"建设国际会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