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泰和县图书馆特色库!
小学生文库 第1集 地方类 我们的地球 第1册
描述:小学生文库 第1集 地方类 我们的地球 第1册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
描述:同时 ,植被有所改善 ,沙尘暴日数锐减 ,从而改变了 1 9世纪末期至 2 0世纪 70年代的变暖变干趋势。以降水量增加超过蒸发量增加所导致的径流量增长及湖泊水位上升作为气候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标准 ,西北
浅谈企业气候变化抵御和恢复力框架建设
描述:气候变化对我们日益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按照目前平均气温升高的水平,不到30年内气候变化将会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企业同等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通过调整企业商业战略建立气候抵御和恢复力将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和发现新的机会。笔者通过工作经验总结、访谈、文献评论提出了一个简单可行的三步骤流程和一个概念框架,以建立气候抵御和恢复力,通过了解现状、跨职能部分沟通及构建气候适应型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此框架,通过提升设施和设备从而加强应急相应能力降低风险,根据未来几年将要经营的区域地理环境的调整开拓新市场、新客户、新机会,寻求成本效益提升,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使未来的业务模式具有重大影响。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
描述:本文应用不同来源的各种资料,经逐步综合推导,认为最大冰期出现时间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8-16阶段(0.72-0.52MaBP),当时青藏高原低于现代1000m左右。高原中、东部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果洛山与稻城海子山4个山区的冰川面积达40000km2,为现代冰川面积的18倍,平衡线高度为3450-M250m,6-8月平均温度为2.3-3.4℃,年降水量为1260-1960mm,是现代平衡线上降水量的1.8-3.2倍。
过去2 ka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描述:过去2 ka气候和环境变化是PAGES计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各国科学家就近2 ka气候变化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介绍了研究的历史背景,然后从冰芯、树轮和历史文献三个方面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过去2 ka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其中重点关注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在全球的空间表现特征.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水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描述: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13203km^2,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积减小相当现代面积的30%,为3921.2km^2,预估中国季风温冰川区2100年的升温值2.1℃,届时冰川面积将减少75%,达9900km^2左右,考虑到降水增加趋势等因素,实际冰川退缩比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描述: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P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新石器文化的迅速发展。7.2—6ka BP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mal Maximum)。夏季风降水及新疆与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为仰韶文化的盛期。6—5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发展。5ka BP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数量猛增。4.0ka BP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3ka BP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描述:全球大幅度变暖, 水循环加快, 增强降水和蒸发. 中国西北部从19世纪小冰期结束以来100 a左右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 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地区, 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强劲信号,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导致湖泊水位显著上升、洪水灾害猛烈增加、植被改善、沙尘暴减少. 新疆其他地区以及祁连山中西段的降水和径流也有增加趋势. 这样气候转型前景如何, 是仅为年代际波动还是可发展为世纪性趋势, 是只限于天山西部还是可能扩及整个西北以至华北. 从引用现有区域气候模式预测, 对径流变化模式预测和相似古气候情景的讨论, 认为转向暖湿的趋势可以肯定, 但目前尚不能确切预测转型扩大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描述:中国西北部干旱区地表水资源主要孕育于6大山系,分为积雪,冰川、河流、湖泊4类,本世纪正处于气候暖干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但全新世大暖斯高湖面和其他证据指示当时水产现代丰富。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描述: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由于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的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