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观察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后的疗效
-
描述:目的:分析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接受的44例宫外孕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实施的常规术式和腹腔镜手术方式,分别治疗后对结果研究.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满意人数分别是20例和16例,乙组的满意率高.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对比,乙组的各项时间少于甲组.对两种患者的身体指标积分、不良症状积分进行分析,乙组的评分值趋于正常.结论:对宫外孕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方式,效果明显.
-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46例临床分析
-
描述: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2月该院46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病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00 mL,平均所需时间156 min,平均术后恢复排气2.6 d,平均住院时间10.2 d,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吻合口出血2例。无切口感染、肠漏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平均VAS评分2.3分;1例患者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没有患者发生性功能障碍;随访3~27个月43例获得随访,3例失访,2例患者由于肿瘤广泛转移导致的全身器官功能衰竭,41例存活,生存率95.3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对排尿功能、性功能影响小,术后生存率高等优点,是安全可行的。
-
改良腹腔镜下较大子宫切除术减少术中出血临床观察
-
描述:目的 探讨较大子宫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子宫均≥12孕周)患者274例临床资料。其中传统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或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137例(对照组),另137例为研究组,术前3月先用米非司酮或达菲林缩小子宫体积,手术开始先经阴道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再行腹腔镜手术,术中缩小子宫体积后再进一步切除全子宫。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大肠癌免疫功能的影响对比
-
描述:探讨腹腔镜大肠癌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12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大肠癌患者,其中腹腔镜手术60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60例(开腹组),对比2种手术方法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术前两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8~+、NK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腹腔镜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CRP、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腹腔镜组血清CRP、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大肠癌手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开腹手术小,术后炎症反应程度低
-
腹腔镜完全腹膜后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腰疝2例分析
-
描述:腰疝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腰背侧的腹壁疝,位于第12肋和髂嵴之间,患病率占所有腹外疝的1.5%~2.0%。腰疝分为先天性(20%)、原发性(55%)和继发性(25%)\'(1)\'。原发性腰疝更为常见,可以发生在腰上三角(Grynfeltt)或者腰下三角(Petit)。目前,治疗腰疝的手术方式众多,尚无金标准术式,常用的是开放式或者腹腔镜使用人工材料进行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2,3],腹腔镜手术需要进入腹腔分离腹膜前间隙。
-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
-
描述:选取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和手术及预后指标。观察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及预后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有效地降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可显著改善手术和预后指标,可首选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