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羊河上游地区树轮年表与NDVI关系分析
-
描述:在石羊河上游地区选择4个样点,采集160余根青海云杉样芯,经过固定、打磨、交叉定年和测量等工作,建立研究区的树轮宽度年表。利用美国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的GIMMS/NDVI数据,建立研究区1982-2006年逐月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序列。发现研究区NDVI年内变化为单峰型,5-8月为生长季,年际间变化则有波动减少的趋势。经过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树轮年表与非生长季(上一年9月到当年4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非生长季NDVI与非生长季的降水呈较明显负相关。分析NDVI与年表关系后发现,生长季NDVI与树轮年表相关性较差,而非生长季NDVI与年表相关性较好且为负相关(r=-0.667,p<0.01)。
-
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
-
描述:以长江上游流域及周边113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象数据以及干流屏山、宜昌水文站的径流数据为基础,对40 a来的气温、降水、参照蒸散量和径流进行了趋势分析.长江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尤以1990年代的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其中冬季的增温对年增温的贡献最大,增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年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年降水的增加主要由于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频率的增大,降水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及金沙江流域.长江上游流域参照蒸散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参照蒸散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主要分布在川江流域.屏山站径流量表现为微弱增加趋势,而宜昌站径流量呈微弱下降趋势,这除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外,川江流域年降水量的下降是宜昌站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
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中δ~(18)O的变化特征
-
描述: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与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温度大于等于7.3℃时,沱沱河降水量效应显著;当温度大于等于8.3℃时,西宁降水量效应显著.分析结果指出,不同时间尺度dδ~(18)O/dT的天气气候意义是不同的,其数值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文中还就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天气系统与降水中δ~(18)O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
1880年以来石羊河出山径流量重建与变化特征
-
描述:在石羊河上游山区采集流域树木年轮样芯,建立高分辨率宽度年表。分析年表、降水和径流量间的相关关系,在它们间良好相关性基础上,分别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和提取主分量再回归方法重建金塔河和西营河历史时期上年9月至当年8月年径流量序列,以逐一剔除和交叉检验验证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880年以来,石羊河年径流量共经历了4个枯水阶段和3个丰水阶段,而枯水年与丰水年出现的概率大致相同,且远低于平水年出现的概率。用多窗谱分析径流量序列周期变化,发现在不同置信水平上,年径流量存在2.58、2.76、3.28、3.53、4.14和22.2 a的周期。
-
基于雷达资料的定量降水预报外推算法试验
-
描述:基于灾害天气短时临近系统(SWAN)的定量降水预报(QPF)产品进行0~2 h QPF外推试验研究。利用贵州省地面自动站数据、SWAN输出的1 h-QPF产品、SWAN 1 h定量降水估测(QPE)产品进行融合订正外推。选取2018年3次典型暴雨个例进行试验,采用融合订正技术,利用相似离度算法对降水强度位相进行调整,Weibull分布算法对降水极值分布进行订正,改进后的交叉相关法(COTREC)进行降水外推预报。通过主客观检验对比,初步说明基于Weibull分布算法的降水极值订正对降水极值分布有很好的模拟效果。融合订正外推的贵州省短时临近定量降水预报产品(GZ_NPF)在>5 mm以上量级降水的TS检验中评分更高。GZ_NPF的空报率明显降低,但空报率降低的代价是漏报率相对提高。GZ_NPF总的相对误差减小,格点总降水量与实况总降水量更为接近。试验说明新的融合订正外推算法提高了0~2 h短时临近降水的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