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描述: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逐渐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要求。实现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以及发挥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
近年来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
描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它具有思想先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有的特征,对于大学生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冲击力和感染力。近年来,正是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育人价值,无论是党和政府层面,还是地方各部门以及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
-
内蒙古高校教师大五人格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
描述: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自编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对内蒙古地区12所高校782名高校教师进行测查,研究了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一般,在五个维度中,高校教师对工作收入和福利待遇尤为不满意.2.高校教师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的各因素之间显著相关.其中外向性与整体工作满意度、工作本身、发展与自我实现、工作条件与环境以及工作收入与福利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发展与自我实现因子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发展与自我实现因子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工作条件因子显著负相关;责任感与工作本身和自我实现因子显著正相关.
-
山西省高校园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
-
描述:目的是探讨当代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观评价,并了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方法是针对山西省高校园区的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是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类型的院校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总体认知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并发现了引起宿舍冲突的几个常见原因以及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的不同解决办法。结论是该地区学生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人际关系上仍存在一定困扰。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
描述:近年来,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学界从学理、功能作用、融入的途径方式以及难题破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研究主要围绕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品德修养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研究主要围绕融入原则、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及红色校园文化构建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破解研究主要围绕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培训师资队伍、完善制度保障开展。
-
中国需要多少所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以制造业人才培养为分析视角
-
描述:文章以制造业人才培养为视角,分析中国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的规模及其空间匹配,研究认为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制造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而应对制造业人才培养调整是我国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突破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转型高校合适规模为700所左右,德国是中国较为理想的追赶目标;结合各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国内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最佳比例应在1∶1的现基础上逐步提高;此外,各区域人才培养规模的空间分布与制造产业协同性不强,中央应厘清各区域制造业发展定位,强化区域内转型高校功能分类,兼顾就业与产值地区差异,从全球视角整体联动推进。
-
论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多重治理逻辑
-
描述: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已经出台30余年,这项制度在设计过程中包含了教育始于公平的政治逻辑、资源配置注重效率的市场逻辑和人才培养重视发展的教育逻辑。但30多年以来,该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推而不广”和“绩效偏低”的困境。通过分析“推而不广”的治理逻辑发现,该项制度在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有限理性与行为选择、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以及价值观念与制度变迁等三对矛盾。
-
中国需要多少所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以制造业人才培养为分析视角
-
描述:文章以制造业人才培养为视角,分析中国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的规模及其空间匹配,研究认为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制造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而应对制造业人才培养调整是我国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突破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转型高校合适规模为700所左右,德国是中国较为理想的追赶目标;结合各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国内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最佳比例应在1∶1的现基础上逐步提高;此外,各区域人才培养规模的空间分布与制造产业协同性不强,中央应厘清各区域制造业发展定位,强化区域内转型高校功能分类,兼顾就业与产值地区差异,从全球视角整体联动推进。
-
从“适应”迈向“引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
描述:高校是承载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把握好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应用型人才的演变经历了从工匠到工程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一个过程,是技术进步适应社会发展所使然;社会发展需求催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中世纪大学到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往往是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下应运而生。然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是迎合社会需求,也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人的型塑,能够超越适应,引领人工智能时代。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培养;实施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关键性能力"的培养,以此增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
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
-
描述:互联网时代推进各项技术加速融合,职业岗位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能够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应运而生。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地方高校聚合学科资源,对现有学科知识重新规划,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组织结构。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学科集群范围内通过多学科、跨学科训练才能完成,因此地方高校应坚持集群式学科发展,构建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鉴于此,因其类型不同,地方高校可按照"卫星环绕"或"经纬交织"型学科组织模式建构学科集群,以此搭建分阶段、多平台培养体系,设置模块课程,建立跨学科联结与实践的教师共同体,实施综合性实训,着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