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
方言,是乡音,更是一种文化,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它是家乡赐予我们的最可爱的礼物。是呀,每个人的家乡话,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魅力。“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说起家乡,最难忘的永远是乡音。
纵观全国各地方言,南方方言种类繁多而北方方言种类少。南方方言通常用省份、地名来命名,像吴、湘、赣、客、粤、闽等都是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种类少,也没法拿省份来命名,所以除南方方言外,通称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种虽然单一,覆盖面却大得多。比如华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地都使用北方方言,大约占据了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
南方方言不但调不同,连腔都不一样。北方方言腔都差不多,就是调门不大一样。所以有“南腔北调”一说。
本期让我们讨论各地趣味方言话题,解锁中国历史文化。从家乡话开始探寻语言学的奥妙。
《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内容简介: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版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读者在收获语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从各自方言的角度找到共鸣,在方言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陕西人把“稻子”念作“讨子”是怎么回事?
所谓“稻”读“讨”是典型的浊音清化成了送气清音。以一张网络流传的“陕西人买菜”图为例。这张图虽然颇有恶搞成分,但是读音却是地道的关中读音。其中“透肤”为“豆腐”,“赔菜”为“白菜”,“积碳”为“鸡蛋”,“红落浦”为“红萝卜”,“透鸭子”为“豆芽子”。这些迥异于普通话和大多数北方官话的读音都是把古代的浊音变成了送气清音的缘故。
四川人为什么把“鞋子”说成“hai子”?
如果将“鞋”读hai的区域大致梳理一下,就可以发现能招致这样误会的范围非常广大,从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到中部的四川、湖北、湖南,再到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新疆,大片区域都把“鞋”说成hai。不仅如此,甚至在越南的汉字音中,“鞋”也读作hài。
类似的字还不仅仅是“鞋”一个。不难发现还有一个非常常用的字有极为相近的现象,全国很多地方的人把“街”说成“该”。这样的读音往北延伸的可能比“鞋”读hai还要远一些——其他方面和普通话都较为接近的东北方言,不少地方也会把“街”读成gai。
是不是记住12431,就可以普通话转河南话了?
有个笑话,说是如果你想五秒钟之内学会河南话,就得记住一串神秘的数字12431,意思是普通话第1声读成第2声,第2声读成第4声,第4声读成第3声,第3声读成第1声,这样你就成功学会了河南话。
其实普通话和河南话之间的关系远远不是12431那么简单,要想说河南话,你最好还得记住河南人把“龙”说成liong,把“精”说成zing,把“药”说成yo,把“你们”叫“恁”,等等。
轻唇化:“胡建”“扶兰”与“一蚊”钱
福建的大多数方言确实都没有f,甚至不少福建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发不出f,以至于英语中有个词Hokkien,指闽南人和闽南话。这得归功于东南亚的闽南移民,和他们在福建的祖先一样,他们也是把f说成h的,因此他们自称Hokkien人,其实就是“福建”人。广东的客家人把潮州人称作“学佬”人,其实也是因为潮州人祖先来自闽南地区,所谓“学佬”不过是潮州话版的“福佬”罢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地方方言,可以让更多人不忘记家乡的声音,不丢掉与生俱来的地域标签,不失去一方水土的文化。
只有让缕缕乡音活在民间,以方言为载体的种种地方文化才能薪火相传。快来了解方言知识,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