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春日,笔架山上寻古访幽

  • 发布时间:2023-03-21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13



图片

图片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们驱车来到了慕名已久的上模笔架山。在山脚下碰到老居村的吴书记,他带领我们一路欣赏路旁的樱花,来到山脚下。

       山下眺望,数峰相连巍然屹立,如一座端庄的笔架,又像一排毛笔的笔尖。周边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据吴书记介绍,笔架山原名“三顾山”,但因何而更名“笔架山”?相传与明朝举人刘鸿有关。刘鸿父刘确斋,曾教授临安。有年除夕,其父在厅堂写春联,因他家的庭院大门对着不远处的三顾山,上联写道:“三顾山天赋笔架”,可他左思右想总想不出恰当的下联,在庭院里踱步,边走边念着上联,此时,刘鸿回到庭院,听父亲念完上联,立即回对道:“七星垇地育文魁”。后来三顾山就更名为笔架山。

       刘鸿《三顾山》诗云:“三山玲珑叠寒玉,浪涌波连起还伏。天际如龙入翠云,浮光跃影超陵谷。石门遥对梵王家,当空放出芙蓉花。层峦直碍长廊月,列嶂深藏古殿霞。自是昔贤曾筑室,至今胜概余陈迹。相从好结诸葛卢,卧看南阳有鼎立。”

       据《通志》载:刘鸿,字云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鄕举,着有《七星集》。所居七星坳,自号“七星居士”,寿止五十一而卒。据《刘大令征廉所撰序》载:刘鸿先生少颖异,六岁能诗,出语惊人。少长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爲文冲和澹泊,遒逸疏宕,见者服其精妙。又据《姪贞所撰家传》载:刘鸿两次春试第一,为忌者所阻。时主试李东阳先生遂以一榜人火之。京师谣云:“可怜三百刘鸿辈,尽付东阳烈焰中。”后竟不偶,卒业胄监。大司成王公试以《钱神论》,应手千言,敏速若注射,大爲王公叹赏。特荷宪宗知遇,锡之巾曰遮暘,免其一家徭役。

       刘鸿自科举所阻后,遂乃放浪曲櫱,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而胸中负凌云昂霄之气,勃然不可磨灭。因此其一生著述为游山玩水之作居多,他为当地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三顾山十景”诗(三顾山、龙潭、三竅泉、读书台、盘古桥、伏虎塔、呼鱼池、骆驼峰、乘羊岭、大岘陂)。而据《县志》载:三顾山有龙潭、三竅泉、读书台诸景,余悉未载。而据景区图,仅录龙潭、三竅泉、读书台、盘古桥等景,余景未见。

       沿着未经雕饰、鹅卵石铺就的原始山路,大家拾阶而上,坡有点陡。奈何体力不够,我就未上去,只在山脚下附近欣赏风景,并等待同事们的归来。据说沿路而行有1121级台阶,高低起伏不平,有毅力者方可前行。

       山脚右边路宽且经过推平,据吴书记说,越野车可沿路而上到山顶。山顶有三顾山书院,又名卢度书院,相传东晋人卢度隐居于此,收徒授书传经。后北宋举人萧楚隐居于此,扩建为“三顾山书院”,后毁。2021年重建原址,镌刻了书法家题赠的匾额、对联。刘鸿、杨士奇、曾鹤龄、陈循、刘崧、解缙、杨万里、胡铨等庐陵文人骚客、名家曾游玩于此,崇文尚德之文风可见一斑。今时也不时有文人、学子从游于此,或登高远眺、或胸怀大志,延续千年的文风。

       沿着古人的脚步,探幽行于山中,可见山水遄遄,顺流而下,汇流成溪,山脚下汇聚成潭,名曰龙潭。潭不大,仅10余平方米。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据传干旱时,有祈雨者,莫不灵。潭水流入缝岭水库,灌溉了周边沃野千亩,护佑着风调雨顺。刘鸿《雨龙潭》诗云:“十二峯头晓云泾,飞丹舞翠浓如滴。老龙何处行雨归,一卧寒潭几千尺。润底漫漫白雾沈,石间隐隐碧苔深。三更月照琉璃藏,五色珠明阆苑林。出定闲僧心似水,杖藜时往烟霞裹。不愁波溅衲衣寒,坐看洪涛镜中起。”

       溪水流经山脚而过,有二深一浅三洞穴,呈品字型,即为“三竅泉”,又称“油烟米”,相传每天可出一定量油烟米,在当时缺衣少食的古代,可谓宝穴。可惜被一小和尚私自凿大,却不料想再也不出油烟米了。有刘鸿《三竅泉》诗云:“卓锡巖前有流水,映天秋色明如洗。澄源似与三峡通,翠宝潺湲漱琼髓。六月犹能飞雪霜,萦林络石送清凉。转来浄土莲花润,分入天厨黍稷香。玉缾银牀声未绝,渚蒲涧藻抽新叶。无人对此濯缨清,长向山中浸明月。”由此可见,任何时候,做人做事都不能贪得无厌。

       山路崎岖,陡峭难行,2个小时后,同伴们终于下山了,一个个虽累却精神抖擞。到了车子旁,回首笔架山,掩映在烟雨朦胧的三顾山,依然迷人。再见了,笔架山,等待来日再与你相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