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党史专题篇
杨超起义
杨超,1898 年生于泰和县沙村乡沔溪村一个农民的家庭,他在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国民党车队,在杨池生部下任连司务长。1928 年随军进攻井冈山时,受到红军宣传的影响,认识到红军和共产党是为全中国的穷苦老百姓谋利益求解放的大救星,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决心脱离国民党军队,投身革命。同年7月在永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指示他继续留在杨部工作。10月间,杨池生部队被红军击溃后,他被裁回家乡。回乡后,他隐秘党员身份,以国民党军官、地方绅士面目进入官府。
1927年“八•七”会议后,在党中央的领导和组织下,全国各地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其势如排山倒海,震撼中华大地。在江西省泰和县发生了 “三十都暴动”、“流塘暴动”、“中洞暴动”和“颜家暴动”,这些暴动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1930 年夏天,泰和党组织逐渐恢复和发展,多数区、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特别是以罗家圩(万合)为中心的河东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在党的领导下,苏区人民多次打垮了靖卫团的进攻,大部分地方武装和士豪劣绅都龟缩在县城,他们纠集反动势力,策划更大的阴谋,准备反扑。此时,苏区人民盼望攻进县城,消灭这伙作恶多端的土匪坏蛋,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6月下旬,在县赤卫军的配合下,红二十军集合两三千人从印霞江渡河,经仓岭、沿溪向县城进发。部队在离城不远的山东村王家、文田、东岳府、杏岭等村庄驻扎,积极筹备攻城器械。当地群众听说部队要攻城都踊跃参加,有的把家里的梯子端来,有的送子送郎参军,有的自觉组织救护担架队。县委派胡永淦、辜文寿等人潜入城内发动居民和店员紧密配合,张贴“欢迎红军进城来!”“活捉陈水如!”“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
就在红军组织力量进攻县城的时候,城内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官员闻讯惊恐万状。县长陈水如派人通知大恶霸王璋川率领沙圯靖卫团火速前来解围。沙圯靖卫团是河东一支地方武装,有百余人,40多条枪。这时,王一方面为了保存实力,一方面怕自己丢命吃亏,借故推辞。县府立即撒销了他的团长职务,任命杨超为沙圯靖卫团团长。王璋川拒绝率领靖卫团进县城解围,县府自然想到了杨超是个合适的人选。
杨超任沙圯靖卫团长后,1930年6月,率部进驻沙村真君岩,佯以抵御红军和兴国游击队的进攻。在这期间,中共赣西南特委派郭绍香、潘天生到真君岩和杨超秘谈,筹划起义事项。杨超在部队积极组织力量,做好思想工作,酝酿起义。杨超与郭绍香等人商定,在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派二十军进攻泰和县城时,部队立即起义,一起攻城。7月19日晚,红二十军队伍浩浩荡荡、士气旺盛地向县城进发。这晚,杨超率领沙圯靖卫团50余人,40多条枪按计划起义,并宣布配合红二十军进攻县城,活捉陈水如,打垮国民党反动府。20日,杨超起义军进入沙村时,受到沙村各界的热烈欢迎,当日队伍到达万合罗家圩,泰和县委和县苏政府为起义官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表示亲切的慰问。21日,起义军被改编为红二十军 58 师172 团,杨超被任命为团参谋长。22日,起义部队渡过赣江,和在城北的红二十军大部队形成南北攻势,奋力夹攻县城。23日晚,泰和县城被攻占,县长陈水如率残部向马家洲方向仓惶逃命。红军进入县城时,城内市民沿街放鞭炮欢迎,革命的红旗插上了天主教堂的屋顶,迎风高高飘扬,象征着泰和人民革命胜利,扬眉吐气。接着,县委、县苏政府从万合农村迁入城内办公。
以后,杨超随红二十军向赣西进车,常在遂川、永新、莲花、安福一带与国民党军队激战。由于他作战勇敢机智,善于指挥,不久,被提升为团长职务。
杨超起义发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三年,起义规模虽小,但震动很大,意义深远。这次起义鼓舞了全县人民,同时,影响和教育了许多在国民党军政机关任职的人员,尤其是军队中的下层官兵,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应该选择的人生道路。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