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泰和红色记忆④:中共泰和县委诞生地——仁善书院

  • 发布时间:2023-04-09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9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党史专题篇

中共泰和县委诞生地

——仁善书院


       仁善书院,位于泰和东面,距县城五十华里,座落在今苑前镇所属的固陂圩、官田村和岭头村附近三角地带的一块洲坝上。洲上树木郁郁葱葱,遍地花草,碧绿如茵。书院三面有仁善河环绕,河畔是鸡公岭紧围。这里一年四季,河水淙淙,蜿蜒流泻;鸟儿啾啾,鸣声悦耳:环境清幽,景色迷人。亲临其境,如置画中,心旷神怡!当初人们选择在这个地方建造书院,确实具有匠心慧眼。

       仁善书院是在不平凡的岁月里诞生,在不平凡的岁月里成长的。她己经度过了无数个不平凡的春秋,经历了多次严峻的考验,在我县政治革命和文化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五四”运动前夕,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萌发,全国各地掀起了办学堂废私塾之风,仁善书院(又称仁善学校)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民国六年(1917 年),原仁善乡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乡绅富豪和受过新文化运动薰陶的知识分子首先发起,决定由当时仁善乡所属八个都的群众捐资兴建一座校舍,开办学校,培育人才。经研究,推选颜肇鼎等人为首士,具体负责筹集资金,设计建造等事宜。

       书院落成后的次年春,开始建立义务高等小学。附设补习班,由张自成、张敬信、罗利修等人执教,招收本乡的青少年入学,先后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新文化基础知识的学生。

      1927年以后,仁善乡的第一、二、三都一带,相继播下了民主革命的种子,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 年)秋收以后,在东固革命委员会的影响下,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斗争,在我县河东三乡爆发了。那时建立起来的中共党组织有东固区委领导的仁仙区委和直属赣西特委领导的仁千区委,以及上模(河东)、河西等地的几个党支部。行政方面分别成立了仁仙区革命委员会,仁千区革命委员会,仁云区革命委员会。至此,河东三大乡以及河西靠赣江的干秋乡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红色政权。

       在党组织不断发展,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党对泰和革命的领导,遵照赣西特委的指示,1929 年8月间,在仁善书院成立了中共泰和县委员会,刘厚明任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胡家驹任宣传部长。从此,原属东固区委领导的仁仙区委,直属赣西特委领导的仁千区委,以及上模、河西地区的几个党支部,统一由中共泰和县委领导。

       县委成立之后,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工农民主政府,更好地发挥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以争取全县革命的胜利,更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1930年2月,根据县委的决定,仁仙区革命委员会在仁善书院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撤销仁仙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仁仙区苏维埃政府(与仁仙区委联合设在固陂圩万寿宫)。接着,撤销了仁千区革命委员会和仙云区革命办事处分别成立了仁千区和仙云区苏维埃政府。

       仁仙、仁干、仙云三个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1930年2月中旬,在仁善书院成立了泰和县苏维埃临时政府,郭绍香任主席、刘森林任副主席,下设内务、财政、军事、生产、教育、裁判等部,领导仁仙、仁千、仙云三个区苏维埃政府和整个河东人民,以及部分河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样,仁善书院便成为我县较早的革命圣地。

      1930 年2月,河西地区的革命活动日益高涨,县委正式迁往罗家圩世德堂办公。尔后由于革命风暴席卷全县,各地农民纷纷暴动。7月 23 日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联合攻下了县城,河西红色区域更加扩大。根据实际情况,县委又作出决定,县委和县苏维埃临时政府同时迁到县城天主堂,并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告推翻了国民党在泰和的反动统治。9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泰和苏维埃政府,选举刘森林等13人为县苏委员,刘森林为主席。1931年2月,泰和县城被国民党占领后,泰和县委、县苏政府迁古坪忠义祠,领导全县民众,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第一、二、三次大“围剿”。

图片

中共泰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后期旧址——忠义祠

       此后,有一段时间,仁善书院无形中出现了 “冷落唤春风”的景況。特别是 1934 年后,国民党向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西征,作战略转移,反动派卷土重来,泰和又沦为国民党统治区,仁善书院竟被视之为 “共匪老巢”,险遭烧毁,书院内的门窗、板壁、花坛以及其他设施,都遭到严重损坏。从此,谣言四起,诬蔑书院内闹“鬼”,致使无人敢去接近,书院成为“禁区”。直到1936年冬,经过地方群众再次集资将书院内部重新整修,才继续在院内开办小学、中学。

       1949年7月底,泰和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仁善书院又回到人民的怀抱。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书院内设立中共泰和县第四区委员会和泰和县第四区人民政府。

 


图片



【注】

①仁善河:发源于第一都桥头江(今小龙镇白云山行政村一带)。

②仁善乡:系泰和所属的六大乡之一,下辖八个都:第一都即桥头江到梦冈一带;第二都即洞口、上坑、书院坑一带;第三都即巷口、梅山、戴坊、洲下、琴圹一带:第四都即绅溪、龙门、村头、洲头、南坑一带;第五都即玉田、官田、岭下、螺冈、姆村、西港一带:第六都即钟埠、龙陂、郭家岭、南溪一带;第七都即堵下、桑园、西圹、石虎一带;第八都即梅冈、乾风、菰塘一带。

③颜肇鼎:今苑前镇颜家村人,系前清举人,赐进士出身,曾任过吉州十属阳明山山长(即阳明书院校长)。

④河东三乡:即泰和的仁善、仙槎、云亭三乡,旧称东三乡;又河西的千秋、信实、高行三乡,旧称西三乡。

⑤仁仙区:即仁善、仙槎两乡交界处并为一个区。

⑥仁千区:即仁善、千秋两乡交界处并为一个区。

⑦仙云区:即仙槎、云亭两乡交界处并为一个区。

⑧世德堂:系今万合镇罗家村罗氏祠堂。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