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党史专题篇
土地革命时期的
万泰县委
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万泰县委,系由万安、泰和两县的赣江东岸地区合并组成,隶属中央苏区江西省,为中央苏区西部边缘县,这里与敌占区赣河仅一水之隔。在苏区中央局和江西省委领导下,中共万泰县委积极带领全县军民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地方武装,动员参军参战,开展白区工作,为彻底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反革命军事 “围剿”、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而积极斗争。
(一)
万泰县,是在万安、泰和两县前期革命斗争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而建立的。党的“八•七”会议后,在江西省委和赣西南特委的指引下,1927 年冬爆发了著名的“万安暴动”,在万安县城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同时,在泰和也举行了 “三十都暴动”,攻占了县城,取得了初战胜利。但由于我们的革命斗争经验不足,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在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下,至1928 年春,两县的革命暴动都遭失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在井冈山和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影响下,两县党的组织很快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继续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至 1930年,两县都建立了县委、县苏政府,并再次占领了县城。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期间,两县河西部分苏区又被敌占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即 1931年10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指示,由万泰两县的赣河东岸地区合并建立万泰县,辖泰和之沙村、东缝、丝茅坪、冠朝、文塘、古坪、寺下、黄亭及万安之窑头、茅坪、塘上等11个区,54个乡,人口8万余。
为加强党对苏区的领导,万泰县于1931 年11月在泰和沙村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 120 余人,历时3 天。永吉泰特委书记毛泽覃同志到会作了政治报告。大会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立即成立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动员扩红支前;加强白区新区工作;集中一切力量粉碎敌人的“围剿”。大会民主产生了中共万泰县委员会,陈洪时为书记(后到湘赣叛变),胡嘉宾为组织部长,陈听浪为宣传部长。接着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县委监委会、少共县委会(张爱萍任书记)。县苏政府设内务、财政、军事、土地、劳动、贸易、粮食、裁判、工农检察、教育等11个部。群众团体有县工会、县妇女会、县互济会和反帝拥苏大同盟会。
1932年8月,省委调罗国焯为万泰县委书记;1933年10月,县委书记由钱恩龙担任;1934 年4月,县委书记由原江西省委秘书长廖醒中接任。后因主力红军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苏区面积渐渐缩小。同年冬(主力红军长征后),万泰县委等机关撤至泰和县桥头岗回龙洲时,曾山同志代表江西省委宣布:撤销万泰县,成立公(略)万(泰)兴(国)特委,徐达志为特委书记,后由胡海同志接任,继续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至此万泰县委,便告消失。
(二)
万泰县委围绕“一切为了战争,粉碎敌人‘围剿’”这个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工作。
一、组建革命武装
1931 年冬开始,万泰县委积极组建革命武装。县有独立团、游击队、特务连、模范师和模范团;区有游击队和警卫连;乡有赤卫队和少先队。此外,还有由赣河西区迁来的河西游击队等。随着反 “围剿”的需要,县独立团、模范师和模范团先后不断改编为正规红军,开赴前线。县级武装力量,也不断由区乡武装加以补充。为保卫苏区、打击敌人,1933 年起,县委又抽调各区游击队和警卫连 2000 多人组成了万泰县左路军、中路军和右路军。在上至万安良口,下至泰和寺下的百里赣河线上,防守苏区边境,伺机消灭敌人。
县区乡所有武装,统归县军事部指挥。其主要任务是,配合红军作战,粉碎敌人 “围剿”,消灭靖卫团匪,巩固红色政权,保卫苏区秋收,严防敌人抢粮。万泰地方武装,经常配合萧克率领的红军独立五师,在苏区打击敌人,致使泰和、万安两县城之敌,恐惧万分,不敢妄动。1934 年秋,第五次反“围剿”,敌人集中7个师的兵力进剿苏区。万泰县出动各级武装力量,配合红三军团二十四师,在万泰兴交界的马瑙山一带,安营扎寨,构筑工事,与敌人激战数昼夜,狠狠拖住敌人向兴国、瑞金的“进剿”。
万泰兴三县交界处的东沔、浪川、缝岭三地,人称“三洞”,那里长期隐藏地主武装靖卫团数百人,经常窜入县机关驻地沙村,制造抢劫公款、烧毁文件、搜刮民财、杀害苏干等“沙村事件”。为彻底拔掉这一隐藏在苏区的“白点子”,1931年底,万泰县委决定成立“东、缝、浪三洞工作委员会”,萧克任书记。工委先后多次率领红军和游击队出击这股团匪,活捉了匪团付和大队长,残敌拼命向赣河西的白区逃窜,1932年夏,在“三洞”地区,建立了乡苏维埃政权。
赣河西区的豪绅土劣常勾结靖匪,每到秋收,便渡河抢收苏区稻子。县委积极动员武装力量,深入广大农村组织换工互助,加快秋收进度,实行坚壁清野,不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有效地保护了苏区的秋收运动。
二、大力扩红支前
万泰县委在扩红支前中,始终把积极 “带头当红军”,搞好“拥军优属”,当作每个党、团员的“首要工作”、“第一任务,并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开展“冲锋”和“竞赛” 活动。如在 1933年6月,县委只用半个月时间,就动员和集中了 600 多人加入红军,其中党团员就有100 多名,受到省委的通报表扬。在党团员的带领下,全县扩红支前轰轰烈烈,处处出现父送子、弟送兄、妻送郎当红军,“八岁儿童”和“六十岁老翁要求当红军” 的动人事例。在扩红高潮中,县内武装总是出现整个排、连、营集体加入红军或少共国际师的壮举。与此同时,县委还组织干部和群众积极支前,把筹集的大米、鱼肉、蔬菜、套鞋和斗笠等物品成批送给红军。1933 年12月,全县妇女慰劳红军,光送草鞋、布鞋就达 6500 余双。在拥军活动中,县互济会一次就组织 160多人,挑着100 多担蔬菜,1000 多斤猪肉,1000 多双鞋慰劳红军,为支援反“围剿”,各地还经常组织担架队。县委规定党、团员和各级干部,自觉执行 “星期六义务劳动日制度”,组织群众耕种红军公田,替红军家属帮工。在当时,就连儿童也被发动起来,开展了 “捐献购买飞机大炮送给红军叔叔打敌人”的活动。
三、深入土地分配
建县前后的一段时间,曾以村为单位分配土地,但由于战争频繁,政权不稳定,因此,土地分配不够合理,不够彻底。同时,由于阶级成分没有划分,许多土地、房屋仍在豪绅地主手里,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1933 年,县委根据“九县查田会议” 精神,决定广泛开展查田查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县、区、乡建立了专门机构,派出大批干部下农村。根据省苏《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规定,全县共查出地主200 余家,富农100 余户,没收地、富土地计 3000余担谷田(一担谷田合 4 分田,下同)。经过运动,全县共征收土地 37920 担谷田(计15000 余亩)。每人平均分得六担半谷田,最多分到 12 担谷田,最少的也分得4担谷田。另外,还分配红军公田和红军家属田,为争取“反水”群众(逃至白区的基本群众)重返家园,也分给他们同样数量的田。
四、开辟白区工作
万泰县苏区与西部白区仅赣河一水之隔,敌人常来骚乱破坏。1931 年底,县委成立了白区工作委员会,经常秘密派员深入到白区发展党团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抗租、抗粮、抗食盐专卖。同时,组织侦察小组,监视敌人行动,每发现敌人的阴谋活动,立即报告,积极追捕。匪九十六师为了专门对付红军和游击队,强迫县城工人加入他们的 “保卫队”,对不愿加入的工人群众将被杀害时,侦察小组刚好找到曾杀害中共泰和党组织的创始人康纯、翁德阶、刘家障的刽子手、反动“挨户团”头子刘世居的下落,便立即派人化装秘密追踪,终于将刘捕获,押解到县机关驻地沙村召开大会,公开处决,使苏区民心大快,敌人震慑。
县委还组织白区工作小组的同志,经常巡视在百里赣江线上,严密侦察,拦截满载食盐、布匹、粮食的敌船,并将缴获物品运送苏区。
五、壮大党、团组织
县委十分重视党、团建设工作。在壮大队伍方面,1932 年秋,县委在全县第二次党代会中,对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吸收新团员问题专门作了决定,决定大量吸收在革命斗争中表现积极、斗争意志坚定的贫雇农和知识分子入团入党。在1933年,全县党员由 1931年底的 1000余人,发展到近 4000 人,其中妇女党员比例也不少,例如,在1933年“红五月”组织发展中,妇女党员占了四分之一多。在增强素质方面,县委注意对党、团员进行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内容,以“两夜三天的短期训练班”为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团员带头扩红,到红军中去。这项工作很有成绩,全省名列前茅。在改进作风方面,县委注意建立与健全党、团的民主生活制度,做好支部的改选与建设工作。
1934 年春,县委针对一些领导人的右倾轻敌情绪,多次造成“沙村事件”和大批群众“反水”等情况,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全县党、团员大会,深刻揭发问题,开展思想交锋,果断地纠正了错误,使党的工作走上正轨。
六、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
由于敌人的 “围剿”和封锁,苏区军民的棉布和食盐等日用品十分缺乏,县委决定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对外贸易和建立消费合作制,以发展苏区经济。
苏区农民,由于分到了土地,免除了债务,生产劲头越来越大,农业收成连年增加,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为满足群众生活所必需的棉布、食盐等,县委决定在赤、白交界地区建立起贸易机构,把苏区盛产的茶油、稻谷、竹木、石灰等进行收购和外销,从白区换回食盐、煤油、布匹和电池等。由于食盐需求量大,供应不足,县委便充分发动群众一方面用老壁土熬制,另一方面还组织群众进县城,大闹公卖局增加食盐供应量。为解决棉布问题,动员一些平原乡村大种棉花,发动妇女织布纺纱。为繁荣经济,互通有无,全县各区乡普遍建立了粮食、布匹、食盐、草药等消费合作社。
1933 年春,万泰县委还组织开发了小龙钨矿,把采来的钨砂运到外地销售,换回急需物资,对发展苏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经济中,县委号召广大干部艰苦奋斗,厉行节约,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工资,每人每天仅开支一斤二两大米,四分钱菜金,每年干部必须自带两三个月口粮、蔬菜。还规定机关不办公,不准点煤油灯,对缺少的办公用品,设法制造代用品。这样,全县各机关节约经费五万余元,全部上交了国库。
万泰县委对文化教育事业也很重视,普遍办起了列宁小学,贫雇工农子女实行免费入学,红军子女的课本及作业本费也由政府负担。各级列宁小学执行“服务政治,结合生产”的教育方针,农村处处办起了夜校、识宇班和扫盲小组,青壮年文盲基本得到扫除。在机关内也建立了业余学校,学政治学文化,逢年过节时,县、区、乡政府广泛开展歌咏、体育竞赛活动。1933年6月,全苏在瑞金举行体运会,万泰县也派了代表队出席。为防治疾病,全县普遍建立了 “卫生委员会”、“公共看病所”,群众看病既方便又省钱。
(三)
万泰县委组建三年多来,征程艰难,在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包围,巩固中央苏区,壮大革命根据地等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