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党史专题篇
中共公万兴特委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的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的人员和武装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11月,为了坚持公(略)万(泰)兴(国)苏区的斗争,中共公万兴特委在泰和回龙洲成立。特委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艰苦的斗争,至 1935年3月被打散。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面对国民党 50万装备精良部队对中央苏区的进攻,由于“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不顾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兵把口、全线抵御、阵地防守、蛮打硬拼的错误方针,致使红军不断遭受重大损失,未能打破敌军的“围剿”。至1934年10月,苏区大部分失守,红军主力被迫突围长征。此时,公略、万泰、兴国一带苏区也被由泰和向兴国推进的敌第一路军周浑元的第八纵队占领。
万泰县驻地沙村在 1934年7月失陷,县、区人员和地方武装撤退到兴富,后在敌军的进逼下又撤到亭前,最后撤到与公略、兴国交界的边沿地区回龙洲。在此期间,万泰县一部分人员编入了江西独立第四团,一部分人员组建了游击队;万泰独立团大部分人员编入前线红军部队,重新组建了万泰独立营。11月,江西省委书记曾山率领江西独立二团来到回龙洲,召开会议,代表省委宣布成立公万兴特委,由徐达志(原江西省苏维埃副主席)担任特委书记,万泰县人员和武装随特委行动。
中共公万兴特委成立地点——回龙洲。1934年12月,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曾山在泰和回龙洲主持成立公万兴特委。
特委成立后面临的形势是极严竣的。敌军已占领了广大苏区,到处设立碉堡群、封锁线,频频出动搜索部队寻找红军和游击队。1935 年2月,特委和武装在兴国北部山中活动时与敌军遭遇,经激烈战斗才脱围,特委书记徐达志在战斗中牺牲。此后,胡海(原苏维埃中央土地部长)接任特委书记。在敌军加紧搜索和进逼的情况下,游击区越来越小,特委人员隐蔽在深山老林,粮食和弹药都十分缺乏,活动更加困难。3月,曾山率领独立二、四团转战到公万兴地区,在兴国崇贤与罗孟文(杨赣特委书记)率领的独立十三团会合,在齐汾举行会议,分析斗争形势,最后决定分路突围。根据曾山的意见,公万兴特委和武装向南突围转移,设法与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会合。但突围已为时过晚。4月,曾山从桥头岗来到公万兴特委驻地中洞,拿出写有“艰苦奋斗” 的红旗,分作两半,写有“奋斗”的一半给了特委书记胡海,自己拿着“艰苦”的一半,相互鼓励,相约胜利后重新缝合。在突围途中,公万兴特委及随特委行动的万泰县人员和武装均在回龙洲附近被层层包围堵截的敌军打散,大多数人员伤亡或被俘,被俘人员受到敌人的各种迫害。胡海、谢名仁(特委组织部长)被俘后押往南昌,囚禁在绥靖公署军法处的第一监狱,同年6月被国民党杀害。关在同一监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曾在狱中写了《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一文,称赞他们“临难不屈,悲壮就死,不愧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坚持公万兴苏区的斗争同中央苏区其他地区的斗争,牵制了敌军,对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起了掩护作用,它的失败主要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造成的悲果。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