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党史专题篇
解放战争时期的
泰和地下党组织及其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江西工作委员会(也称湘赣边工委)的领导下,泰和建立了地下党组织,依靠人民群众,为配合解放战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两年多的艰苦斗争,迎接了泰和的解放。
(一)
泰和是老苏区,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长期以来都有党的组织和活动。在抗日时期的1940年和1941 年,泰和党组织和全省党组织(包括省委)都先后遭到国民党的破坏,党的活动随之中断。但是,党在泰和有着深刻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立场,于1946年6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挑起了新的全国内战。处在蒋管区的泰和人民,在反动政府加紧压榨人民群众的情况下,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急切盼望解放。
1947 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闽浙赣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派黄扆禹(区党委委员)、蔡敏(闽西北特委书记)、池冲 (国西北游击队武工队长)来江西开辟工作。他们于 5 月间秘密到达泰和沙村,此后便首先在泰和恢复建立地下党组织,在紫瑶山区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1948年1月,在紫瑶山区雷公坑成立了中共江西工委,蔡敏为工委书记,以紫瑶山根据地为依托,开辟工作,逐渐推进到江西其他地方。
在江西工委的领导下,泰和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组织。蔡敏等来到泰和后,根据泰和是革命老区的特点,从联系群众入手,依靠当地的老苏区干部、老红军战士、烈士亲属、贫苦农民和进步知识分子,一方面调查了敌情、友情、民情,实地观察地理环境和交通路线,为选择和建立游击根据地作准备,一方面从群众中发现建党对象,培养吸收党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先吸收了林穆贤、范家统、曾鲁、范光庚等人入党 (多数是老苏干、老红军)。此后,又向党员提出发展党的任务,进行具体分工,按照秘密工作的原则,通过严格审查,积极进行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到1947年11月,在紫瑶山区的横坑、中龙、龙下、百记、黄沙、车田等地,先后发展党员 30多人,在雷公坑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范家统为支部书记。
紫瑶山区位于泰和东部边境,靠近吉安、兴国等县。这一带地方山脉连绵,地势险要,又是老苏区,留下的老苏干、老红军多,群众基础好,敌人的统治也较薄弱,具有便于开展工作和向外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紫瑶山区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后,蔡敏等便确定以紫瑶山为根据地。1947年12月,根据紫瑶山区工作发展的需要,成立了黄亭区委,书记曾鲁,副书记欧阳清。1948年2月,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又在黄亭区委的基础上成立了黄亭中心区委,书记欧阳清,副书记曾鲁。中心区委下属组织有横坑、中龙、黄沙、车田等四个支部,党员共 80余人。
1947年10月至1948年2月,蔡敏等先后建立了杏岭、易家山、蜀口、新生中学、城区、泰和等党支部
为了做到城乡结合,以城市支援农村,从1947年10月至1948年2月,蔡敏等还在县城和县城附近农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先后成立了新生中学、杏岭、蜀口等三个支部。
1948年5月,由于紫瑶山区群众抗丁、抗粮、抗税的斗争激烈发展,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派保安团团长欧阳江率部进驻泰和沙村,对紫瑶山区进行“清乡”。在江西工委的布置下,为了保存力量,以利再战,泰和党组织对党员分别采取了就地隐蔽或转移外地的措施,暂时停止活动。江西工委机关也于6月转移到吉水杨岭山,建立了新的根据地,继续领导斗争。工委为了加强与泰和的联系,又于8月在泰和县城成立了一个城区支部。
1949年1月,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蔡敏指示黄亭中心区委恢复和加紧党的活动,积极准备配合和迎接解放。4月,根据江西工委的指示,以黄亭中心区委为基础成立了江西工委第七工作团,主任欧阳清、副主任曾鲁。在工作团的领导之下,紫瑶山区的党组织划分为四个区委和一个特别区委。同时,经蔡敏同意,由南昌城区部派到泰和县城活动的党员陈庆麟、黄玉玲等,在县城成立了泰和支部。
总之,在江西工委的领导下,从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泰和解放,紫瑶山区先后建立了雷公坑支部、黄亭区委、黄享中心区委、江西工委第七工作团,县城和县城附近先后建立了5个支部,党员共发展到 200余人。
(二)
在江西工委的领导下,泰和地下党组织依靠和发动群众,为推翻国民党反对派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1、抗丁、抗粮、抗税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耗费巨额资财,蒋管区人民的负担越发加重,征兵、征粮和各种苛捐杂税压得本来就很贫困的人民群众更加难以生活,引起了普遍的不满。1948 年春夏间,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泰和农村中许多农民都受着饥饿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黄亭中心区委根据江西工委的指示,提出了 “为生存而斗争”的口号,布置党员分头发动群众,在紫瑶山区掀起了抗丁、抗粮、抗税(简称“三抗”)的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发动下,龙下、罗江背、亩芫、黄沙等村的群众相继起来反抗征丁,救回被抓的壮丁。公和、琴塘上百名群众包围前来催粮、逼税、抓丁的乡长和警察,缴了他们的武器。亭前的群众打了区公所派来逼交油槽税的人员。中龙、石陂的群众几百人包围义仓,迫使把持义仓的豪绅打开仓库,把700 多担谷子借给缺粮群众,渡过了饥荒。“三抗”斗争的开展,使国民党人员再也不敢来这一带地方欺压群众。
2、打入敌人内部,开展秘密工作。根据江西工委“秘密工作与武装斗争相结合”、“变白色政权为红色政权”的指示,在1948 年和1949 年,泰和地下党组织先后选派了一部分党员,利用关系,打入国民党的农村基层政权和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紫瑶山区,地下党员邱进冲、欧阳清等利用轮流当保长的机会,担任当地的保长,为掩护党的活动、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地下党员唐继章打入仙源、仙洞、仙津三乡联防指挥所,并当上了军事股长,在省保安团来泰和“清乡”期间,及时向党组织提供情报,掩护了许多党员安全转移。联防指挥所撤销后,唐继章又打入了仙源乡自卫连当连长,并安排党员和可靠农民 20人参加自卫连,文书、通讯员、排长都由党员担任,从而控制了这支武装。此外,城区支部派党员以当兵的形式打进驻县城一带的国民党二十三军,了解敌军动态和进行下层士兵的工作。杏岭支部派党员打进大地主张济华开办的华侨垦殖场,教育和争取了场里一支有七八条枪的武装。
3、反“清乡”斗争。1948年5月省保安团来泰和“清乡”,根据江西工委对反“清乡”斗争的布置,黄亭中心区委一方面安排已打入敌人内部和未暴露身份的党员就地隐蔽和坚持斗争,一方面安排已受到敌人注意的党员转移到外地隐蔽,对陆续来江西工委工作的外地干部,也由本地党员分批护送向吉水杨岭山转移。“清乡”开始时,中洞联防队抓了池冲(江西工委机关工作负责人),但并不了解他的真实身份,地下党组织积极组织营救,党员林明堂等装扮成绅士,去找保长和联防队,经过软硬兼施的交涉,将他保了出来,并安全转移。打入三乡联防指挥部的唐继章,从特务曹恢赞处了解到敌人准备抓人的黑名单,便及时向党组织送报情况,使敌人去抓人时扑了个空,在敌人“清乡”期间,除邹庭光等五名党员被捕牺牲外,党组织未受大的损失,完成了保存力量,以利再战的任务。
4、伏击敌人,建立武装。1949年6月,吉水县长(兼吉安专署副专员、吉安“剿匪” 总队长)贺云翼、吉水警察局长苏东率领警察、宪兵等200 余人,经泰和河东地区南逃广东,途中在百记歇脚住宿。打入仙源乡自卫连的唐继章在接待贺云翼时,得知他们第二天要去沙村,便在当晚向党组织报告情况,随即连夜组织老红军和青年农民100 多人,配合已被控制的乡自卫连,埋伏在地势险要的望梅亭山道口等待敌人。次日晨,敌人进入伏击圈,便遭到突然的猛烈袭击,警察局长被当场击毙,敌人摸不着头脑,不敢抵抗,纷纷抛下武器、物资,夺路逃命。这次伏击共缴获步枪 70多支、机枪2挺,子弹、手榴弹各2箱。伏击取得胜利后,6月26 日,在百记召开群众大会,公开成立赣江游击纵队第七支队,下设两个连。从此,斗争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
5、 配合和迎接泰和解放。1949年7月初,为消灭泰和河东乡村的地方反动武装,曾鲁等到吉水八都与解放军先遣部队八九支队取得了联系,解放军当即派邢队长和6位战上来泰和,协助和指挥地下党的武装第七支队开展斗争。第七支队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攻势,先后在石陂、古坪、王山、灌溪、寺下、固陂、公和一带,收缴反动武装隐藏的长短枪180 多支。攻打老靖卫团头子王璋川的武装,缴枪30 多支,控制和阻止了小龙钨矿矿长和矿警外逃,经过谈判,接管了钨矿和矿警武装。同时,县城地下党组织也通过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形势和党的政策,揭穿敌人的谣言,油印和发出《告全县人民书》,安定民心和稳定秩序。向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了警告信,告诚他们不得破坏捣乱,保护好国家财产和公共设施,争取立功受奖。还派出人员对县自卫队队长陈崇义做工作,迫使他率部投诚。在地下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解放军四七O团于7月28日顺利解放泰和县城。
(三)
解放战争时期泰和地下党的斗争活动,填补了泰和自抗日时期党组织被破坏后斗争活动中断的空白,在泰和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一页。
在全国解放前那段最黑暗的时期,处在蒋管区的泰和恢复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开展了艰苦的斗争,从抗丁、抗粮、抗税展到武装斗争,直接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各地的斗争为一体,配合了全国解放战争,特别是为泰和的顺利解放创造条件。
泰和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浙赣区党委开辟江西工作的起点江西自 1941 年省委被破坏后,除闽赣边和闽粤赣小块地方外一直没有党的组织活动,由闽浙赣区党委派来江西开辟工作的宸禹、蔡敏、池冲,在泰和发展了第一个党员,成立了第一个部,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开辟江西工作的领导机构江西工委也是在泰和成立的。开辟江西的工作从泰和开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党的组织和活动逐渐发展到赣南、赣东、赣中和南昌一带的 30 多个县市,胜利完成了迎按和配合解放军解放江西的任务。作为江西工委的第一个根据地,泰和党组织和群众在掩护工委活动和积累斗争经验等方面都发挥了有力的作用。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