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革命人物篇
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团长
——王泉媛
王泉媛(1913-2009),原姓欧阳,1913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泸富村贫苦衣民家庭,11 岁当童养媳改姓王。
王泉媛的人生,有人用9个数字进行了概括:“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磨难,几乎是她人生的全部。
1930 年4月,年仅17岁的王泉媛参加敖城农民暴动后,在湘赣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指阳区委少共妇女部长、吉安县少共妇女部长、湘赣省委妇女主席团成员、 湘赣省文化部巡视员等职。1934 年1月,出席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入中央马克思主义学校高级班学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调任少共中央青妇干事兼中央妇女部委员,在秘书长邓颖超领导下工作。1934年10月,调中央妇女工作团任干事,随中央纵队长征。长征途中,不但要做扩红工作,还要担负伤员的护理工作。1935 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后,临时抽调到中央地方工作部做群众工作,并与王首道结为夫妻。遵义会议后,王泉媛随中央红军撤离遵义,在川、黔、滇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于6月中旬,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一军在懋功会师。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编为左、右两军。王泉媛随左路军南下,其间三过草地,四爬雪山,曾任中共川西省委妇女部长。1936年6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王泉媛回到部队,随部队北上,10月在甘肃省会宁县城与一方面军会师。中央将红四方面军改编为西路军,并将经过体检合格的 1300 多名女同志组成西路军妇女先锋团,王泉媛任团长,吴富莲为政治委员,随西路军西征,在靖远县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1937 年2月,西路军在与国民党匪军马家军经过 40 名天的血战后,损失惨重。西路军总指挥部、第9军、第30军和妇女先锋团被围。王泉媛找到总指挥徐向前,主动请缨由妇女先锋团掩护西路军撤退。为了迷惑敌人,王泉媛命令全团官兵剪掉长发,一律男装,并改用 30军286团番号,在每人得到5发子弹、2枚手榴弹的弹药补充后,就率领这支不足 1000 人的队伍进入芦源口阵地(祁连山)阻击敌军。经过3天的阻击战,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所剩无几,连石头也扔得差不多,500多名战士血洒祁连山。当马家军发现阻击他们的是女兵时,恼羞成怒,高喊“活捉她们,谁抓到当谁老婆”。敌人步步逼进。王泉媛判断西路军主力已经突出包围,便命令战士迅速往山上撤退,自己则带领一小部分人作最后的阻击。此时,全团仅剩不足 300 人,最终几乎全部被俘。
被俘后,王泉媛受尽了敌人了严刑淫辱,但她宁死也不屈,始终抱定一个念头:“活着要做共产党的人,死了要做共产党的鬼”。在马家大院“囹圄”了两年多,1939 年3月,伺机逃出了魔窟,11 月底寻找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当时,党组织对失散人员收留作出严格规定:“走了一年的接收,二年的调查,三年的不收。”这位用双脚走完不止二万五千里路的红军女团长,最终没能到达陕北。相反,她又沿着当年的长征路,沿途乞讨,于1942 年7月,回到吉安敖城。
1948年8月,王泉媛与泰和县禾市公社刘瓦村刘高华结婚,后任大队妇女主任、公社妇女副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等职,先后收养7个弃婴和孤儿(其中一个夭折)。“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在康克清、徐向前等领导和各级党组织的关怀重视下,1989 年8 月26日,王泉媛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其党龄从1949年11 月算起,工龄从 1930年4 月算起,离休后享受副地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2006 年9月1日,中共吉安市委组织通知:“根据江西省委组织部《关于重新确认老红军王泉媛同志党龄问题的通知》(赣组字【2006】90 号),经中组部同意,重新确认王泉媛同志的党龄从 1934 年2月算起。”1995年9月,82岁高龄的王泉媛在北京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 周年大会后,再次来到她魂牵梦绕的祁连山,看望牺牲的姐妹们,告慰英烈。
离休后,王泉媛担任了泰和县多所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为青少年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百场。还先后赴陕西,甘肃、贵州、江苏、湖南、武汉、南昌等地,宣讲革命斗争史,弘扬长征精神。王泉媛是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泰和县第四、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2008 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除上交特殊党费 1000 元外,还另外捐款支援灾区。
2009 年4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泰和逝世,享年96岁。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