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泰和红色记忆29:大义凛然张文彬

  • 发布时间:2023-11-14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11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图片



革命人物篇




大义凛然——张文彬


张文彬(1910-1944),又名张纯清,湖南省平江县梓江乡高基村人。

他从小聪明机灵,热爱劳动,做事胆大心细,待人正直有礼貌,长辈常夸他是个好孩子。

1920年,张文彬在当地读完小学,便随长兄张子谋进入平江培元学校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长沙半工半读的修业中学,在那里,他认真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教育。在工农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组织同学搞宣传、闹学潮。1925 年,他回到家乡,在母校一一南山寺小学任教。

1926 年夏天,16 岁的张文彬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离开了家乡,进入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这个革命摇篮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学习党开展农运工作的方针。他懂得了要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

马日事变后,张文彬受党的委托,回到湖南平江,组织工农武装,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他随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1930年,张文彬任红三军团第五军政委,后又任红三军团保卫局局长,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执行委员。

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期间,张文彬曾率领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多次短兵相接的英勇斗争。他不但是位出色的军队政治工作者,而且是位善于用兵的优秀指挥员。1930 年春,红军由赣西出发,回师湘鄂赣边区,张文彬任红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前敌总指挥,旌旗所指,每战必捷。7月打下平江县城,歼敌余贤立团和长沙保安队200 多人。经过连续战斗,扫除了残敌,建立了湘北、赣北、鄂南纵横千里的苏维埃政权。广大农民得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胜利果实,欣喜雀跃,纷纷参军支前,根据地到处是一片群情激奋的热烈气氛,张文彬为扩建红三军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0 年7月22 日,湖南国民党省府主席何健派刘建绪指挥一个旅进攻平江。我军主力于23日发起反击,打破敌人的梯队进攻,从瓮江经金井,春华山直打到梨河边。战斗非常激烈,将士无比英勇,打得敌军狼狈逃窜,溃不成军。25日,在攻克梨的战斗中,张文彬部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张文彬把司令

部所有的人员补充到火线上,自己始终在前沿阵地上指挥。当时,他的左腿被一颗子弹打穿了,血流如注,但他不动声色,仍然指挥战斗。他身旁的战士见此情状,劝他离开火线包扎伤口,他说:“我不要紧,把敌人压下去要紧!”一个战士强行要背他下去,他却厉声说:“这是紧要的关键时刻,我不能离开,人与阵地共存亡!”他一面指挥,一面撕块衣袖包扎了事。战士们见他如此顽强,深受感动,以十倍的信心和劲头继续投入战斗,最后攻占了长沙。

1934年10 月,张文彬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2月,红十五军团东渡黄河司令部成立时,张文彬被任命为政委。

1936年8月,张文彬调西北区工作,党派他去西安做杨虎城、杜斌丞的统战工作。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和张文彬4人为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在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协助周恩来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

1937 年5月,张文彬和彭加伦遵照党中央指示在兰州筹备建立八路军办事处。“洛川会议”后,他被调任“北方局”领导下的南方工委书记(党史上称“前南委”)。这期间,他往返广州香港之间,深入到党的基层和群众之中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党的工作。1938 年4月,党中央次定撤销“南委”,成立中共广东省委,张文彬被任命为书记。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以张文彬为首的广东省委始终坚持武装斗争,与日伪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搏斗。

1940年10月,党中央为了加强对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张文彬任副书记(党史上称“后南委”),同时兼任广东省委书记。在这段时间里,他全力抓了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正确执行了党的统战政策。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遵照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拍来的电文指示,张文彬与廖承志组织杨康华等同志全力抢救在香港近 300名文化人士安全转移到大后方。其中有著名人士何香凝,邹韬奋、柳亚子、茅盾、夏衍、胡绳等,还帮助左洪涛做张发奎的统战工作。在广东三年,张文彬领导有方,成绩卓著,很受周恩来的信任和器重。

1942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张文彬在广东大埔高陂镇被江西省中统特务机关秘密逮捕。敌特软硬兼施进行逼迫,但他毫无动摇。关进“江西省青年留训所”(即“马家洲集中营”,为江西省中统特务机关所办,地址在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内)后,一直坚持顽强地斗争。这时,他虽患严重肺结核病,但他从不向敌特妥协、屈服。他拒绝写“悔过书”,斥责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日、卖国投敌。同时被捕的还有南方工委宣传部长涂振农,他开头段时间表现还坚决,四五个月后就开始动摇了。有一次放风,涂写条子给他,说“我有八条理由不会叛变”

。过了几天,他把涂写的八条给关在斜对面的廖承志看(廖于 1942 年5月,由于叛徒告密,在广东省乐昌县被捕)并说:“此人靠不任了。第八条不会,到第九条怎么办?”后来,涂果然叛变了。这件事说明,张文彬的政治眼光是很敏锐的,立场是很坚定的。在狱中,中统特务冯琦、庄祖方曾多次找他谈话,张文彬总是沉着脸,怒形于色,问他近来考虑的怎样,他就是不理。当特务们说到“你应该公开转到国民党这边来,共同抗日”这一类话时,他就斥责说:“搞分裂,就是阻挠抗日,是汉奸行为,要抗日,就必须团结国内一切积极力量。”因为他始终坚贞不屈,所以,敌人便故意折磨他,想慢慢地把他拖死。病情加重,也不让他住院治疗,吃不下饭,却禁止给他做病号饭,他自己的存款,也不让支用,甚至天冷时,他要回被拿走的大衣御寒,敌特也不肯给。在狱中,敌特对他棍棒恶语相加,受尽了种种折磨,身体全然垮了下来。即使这样,敌特还对他恶毒造谣说:“外界都认为你张文彬已经屈服了。”他听后非常气愤,便以绝食表示抗议。总之,敌特的这些阴谋和欺骗都动摇不了他坚持革命的钢铁意志和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1944年8月24日,张文彬终于被敌特的长期折磨和残酷迫害病逝在狱中,他临终时骨瘦如柴,脚上却还戴着付沉重的铁镣。

1982 年2月,廖承志对广东省党史委的同志说:“张文彬同志与我同在江西监狱坐牢3年,我是看着他死的。张文彬同志是光荣牺牲的。从我同张文彬3年的监牢生活中,最后的一次见面,还是坚持革命到底的。”张文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不愧为是一个人民英雄,党的好儿子。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