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革命人物篇
泰和第一任团支书
——翁德阶
1904 年,翁德阶出生在泰和县澄江镇上田达尊坊村一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目睹了封建豪绅剥削、欺压贫苦农民的种种事实,心中恨透了这个万恶的黑暗社会,立志长大以后,为民解除苦难。17岁那年,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渴望,抱着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远大理想,考进了吉安第七师范学校。在学校,他喜欢阅读进步书籍,关心国家大事,富有热烈的爱国爱民之心。
1924 年春,吉安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第七师范是团组织的活动中心。这时,翁德阶已是三年级的学生,在革命的影响下,他决心到工农群众中去,到革命的洪流中去,投身于这场火热的革命斗争。
1925 年6月,翁德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吉安第七师范学校毕业,7月在泰和县云亭小学任教员。翁德阶一面教书,一面向师生和周围的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励大家组织起来,走俄国人的道路,与军阀、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1926年7月,康纯受中共吉安特别支部派遣回泰和建党。翁德阶和康纯同是吉师同学,早在学校就志同道合,来往密切,康回泰和后,第一个就发展了翁德阶入党。
1926年9月21日,国民革命第二军第五师攻下泰和县城,中共泰和支部康纯、翁德阶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并和泰和国民党党员张泰会、蒋睦修、彭养泉等筹备建立国民党泰和县党部。县党部成立后,康纯为常委,翁德阶为委员,并担任宣传部长,出任云亭小学校长。
这年冬天,县城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开始吸收一些青年学生参加团的组织,接着成立团支部,翁德阶任团支部书记。
1927 年1月底,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每个农会推派 10 名代表出席,到会代表 1000多人,会上宣布成立“泰和县农民协会”,翁德阶当选为县农会主席。4月,改选县党部后,翁德阶任农民部长。此后,翁德阶经常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组织农会,发动群众,领导穷苦农民起来打土豪、斗地主,云亭附近一带的村庄沸腾起来,到处是一片革命的热闹景象。
“八·七”会议后,中共泰和区委根据党中央的决议精神,遵照江西省委、赣西特委关于组织秋收暴动的指示,领导了“三十都暴动”。暴动前,翁德阶和康纯等泰和党的领导人多次讨论、研究,精心策划、组织,于1927 年 11 月25 日,率领泰和农军并联合万安农军一举攻下县城,直入县府,赶走了县长高本初,焚烧了田契和债据,砸开监狱,救出 100 多被监禁的革命同志和无辜群众,缴枪70多支,子弹6箱,冲锋刀60 柄,泰和“三十都暴动”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由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白色恐怖迅速波及泰和,所以,虽然暴动胜利了,但是,更加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恐慌,恨不得一夜之间消灭共产党,扑灭革命火焰,于是,这伙背叛革命之徒更加疯狂地镇压革命,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这种险恶的环境,康纯、翁德阶、胡运椿等泰和党的主要领导人当机立断,党的工作由城市转入乡村,由公开转向秘密。他们来到了崇山峻岭、森林茂盛的万泰边境的茅兰坑隐蔽下来,设暗哨、筑暗堡,严密防守,坚持斗争。
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旧址
1928年2月19日中午,翁德阶隐蔽的地方附近突然响起枪声和喊声,他警觉地站起来,听着枪声和喊声,他镇定而严肃地思考着:敌人又逼进了,怎么对付呢?已是弹尽之时,这时,他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如何掩护党的领导人康纯同志,便急促而镇定地对康纯说:“我出去看看,敌人来了,我掩护你,你赶快离开,保存火种,以图后举。”
康纯和翁德阶、胡运椿挥泪告别,这时敌人已进入他们的隐蔽阵地。翁德阶顾不得什么了,他用石头奋力掷向敌人,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在密林中周旋激战了一会儿,胡运椿中弹牺牲,翁德阶受伤后被捕。翁德阶看到与自己并肩战斗的胡运椿牺牲了,心里感到万分悲痛,浑身上下热血沸腾。他昂首挺立着,眼里喷射出怒火,耳旁响起悲壮的国际歌声。他一头向靖卫团长猛力撞去,那团长一个趄趔跌了个狗吃屎。他爬了起来,丧魂落魄,手足无措,害怕得浑身发抖,吼叫着:“开••••••开枪!”翁德阶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用尽全力呼喊着: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革命必定胜利!”
“中国共产党万岁!”
烈士的碧血染红了茅兰坑。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