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红色记忆
泰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著名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泰和的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缔造社会主义新中国,谱写了一首首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泰和壮歌,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泰和篇章。
革命人物篇
掩护主力转移而英勇牺牲——戴元淮
戴元淮(1911-1935),字安润,小名久元,泰和县苑前镇洲戴村人。幼年时祖父和父亲先后故世,祖母眼瞎,母亲匡长秀是个小脚女人还带着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全仗大叔戴乾钧接济度日,彼此相依为命。10岁时,全家节衣缩食供他进入本村的崇德书院就读。戴元淮从小天资聪明,所学诗文,熟读成诵,倒背如流,三年内学完了四书、五经,周围上下三村没有一个小孩赛过他的学习成绩。后来由于家境更加贫困,近乎断炊,家里要他辍学,执教的戴乾铣先生叹道:“可惜只出了读书的秀才,没有供崽读书的父亲。”
戴元淮 14 岁那年,经大叔戴乾钧介绍跟随堂兄戴焜元(中共党员,烈士)学做木工。在农村做手艺要经常走村串户,吃百家饭,睡百家床。戴元淮对民众的生活困苦有了更多的了解。不久,家乡附近的吉安县东固、富田以及万安县、兴国县相继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城镇各行各业都组织了工会,游行示威,向资本家要求增加工人工资,缩短劳动时间;农村则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实行 “耕者有其田”的斗争,工农运动如火如荼。1928年冬天,戴元淮毅然扔下手艺担子,与本村戴元璞、戴元环等同族兄弟参加了当地的少年先锋队,很快就被任命为古坪区少共书记,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随着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随着党的武装斗争的发展,1929 年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中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江西省委青年工作部长。1931 年调瑞金中央党校(即第一期马列主义学校)学习。
红军一、二、三、四反“围剿”的胜利,使中央苏区得到迅速扩大,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也迅速得到发展。1933年8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成立了中共粤赣省临时委员会,戴元淮任宣传部长,李桂英任妇女部副部长。这一年,经中央党代表罗迈(李维汉)、粤赣省委书记刘晓介绍,戴元淮与李桂英结为革命伴侣。1933年11 月召开了粵赣省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戴元淮、胡魁元组成查田运动草案起草委员会,受省委委托,戴元淮主持会议并向大会作查田运动报告。在这次大会上,戴元淮当选为省委执行委员,并任宣传部长。
1934 年4月,戴元淮被派往会昌县接替古柏同志,担任扩红突击队队长,扩红指挥所在会昌县站塘。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正在粤赣省视察,戴元淮经常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不久,戴元淮担任粤赣省党的巡视员、筠门岭战地委员会主席。任职期间,戴元淮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治安严谨,爱护百姓,深受战士和群众的爱戴。在会昌的高排、门岭战斗中,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沉着、勇敢、机智地痛击敌人,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1934年9 月,根据形势发展,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红八军团,辖红军第二十一师、第二十二师,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唐浚(后为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戴元淮任八军团民运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向西突围,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李桂英刚结束麻洲区扩红、征粮任务顺到会昌,粤赣省委接到李维汉从中央打来的电话,指定刘晓、戴元淮、吴富莲、李桂英四人到中央去,规定要轻装。四个人一起到了瑞金,住了三晚就编队,戴元淮调到中央组织局,李桂英分在卫生部担架连当指导员。10月21日,戴元淮随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等率领红八军团,从左路掩护中央军委纵队战略转移。
长征的头一个月形势恶劣,步步艰难,几乎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度过。戴元淮对敌作战英勇顽强,哪里危险,就冲向哪里。八军团配合兄弟部队,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战斗异常激烈,特别是在突破湘江封锁线的恶战中,他同广大红军指战员一起,与数倍甚至十倍于我之敌浴血奋战,杀出一条血路,掩护党中央机关全部安全渡江,表现了一个红军指挥员的优秀品质。湘江一战,红八军团损失惨重,后来在黎平会议上,党中央决定撤销八军团建制,但戴元淮毫不沮丧消沉,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
1935 年元旦,戴元淮随中央红军在弹雨急流中抢渡乌江,首克遵义。遵义会议精神在红军中传达后,戴元淮和所有指战员一样,欢欣鼓舞,斗志倍增,他万分激动地对同志们说:“现在毛主席又领导我们了,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1935 年2月8日,红军一渡赤水后进驻云南扎西集结休整缩编。2月10日,中央军委发布 《各军团缩编的命令》,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在缩编各军团的同时,选派一批干部留下一些武装,与川南地方党组织建立的叙永特区游击队合并成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指派戴元淮和徐策 (原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原干部团上团干队政委)等组成中央川南特委。特委直属党中央领导,由徐策任书记,戴元淮任组织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长。川南特委领导红军游击纵队在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包括泸县中心县委工作地区的地方开展工作。当时,军委抽调了 100多名红军干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第五连,一个警卫通讯班、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以及数名枪械工,总共约 400 人,装备四挺重机枪和一部电台,汇合叙永特区的地方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川南特委为川南党的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川滇黔边区的武装斗争。针对一部分人不愿离开大部队的思想情绪,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到会议上作动员,给干部们讲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战斗任务,报告中布置纵队的任务是:一、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击和牵制敌人,配合红军主力作战;二、没收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财产,取消捐税,减少老百姓的疾苦,安置和保护好红军伤病员;三、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地方政权,开辟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分别时,总部一位首长还给纵队指战员们讲话,要求队员们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赤化云贵川,创建川滇黔革命根据地。戴元淮参加革命多年,经受了许多艰难曲折,经受了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他十分愉快地接受了党中央分配给他的艰巨的新任务,李桂英也被留下,任红军游击纵队司令部指导员。
1935年2 月 14日,戴元淮和徐策、余泽鸿率领留下地方战斗的红军,在底格四合头与中央主力红军分手,2月18日到达叙永县五龙山同叙永特区游击队汇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共有六七百人,下辖5个大队。川南游击纵队转战在川滇黔边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土豪,杀贪官,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红军的部队,开展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策应中央主力红军作战,狠狠打击和有效地牵制敌人,有力地支持了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戴淮元是这些斗争的重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1935 年3月中旬,戴元淮同徐策、余泽鸿等领导红军游击纵队在长宁境内活动,袭击敌人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城镇,以后迂回长宁、江安、珙县、兴文边境,与敌周旋。川南各县反动政权万分震惊,纷纷向其“上峰”飞电“告急”,四川军阀刘湘、潘文华慌忙派兵开赴川南,汇同各县团防队伍,企图剿围游击纵队于长宁南部地区。游击纵队乘隙摆脱数县团队围击,出敌不意,沿珙县、兴文边境南下,于25日进至珙县石碑乡大石盘山上,准备在观音岭下休息一天,然后攻打兴文建武。此时,敌军黄绵章团纠集数县团队尾追而来,在大石盘山下形成包围圈。26日拂晓,敌军向红军游击纵队发起进攻。游击纵队因长途作战,昼夜兼程,风餐露宿,战士十分疲劳,警戒疏忽,以致敌人摸掉岗哨,驻地遭到突然袭击,仓猝应战。
游击纵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后在纵队五大队的掩护下,司令部退上观音岭,准备向云南威信县境撤退。不料敌人的地方团队多系保安队招安土匪,熟悉这一带地形,已抄捷径先上观音岭,占据观音井小丫口要险,堵住了去云南的通道,并以密集火力从上面压下,红军游击纵队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紧要关头,戴元淮不顾个人生死,挺身而出,亲自带领司令部通讯班与敌血战拼杀,吸引敌人火力,使纵队大部得以利用笼罩山岭的浓雾,突出重围,穿过密林,进入云南威信境内,避免了被敌人全歼的危险。
戴元淮完成掩护任务后,已无法突围,便继续率领通讯班战士固守在石盘阻击尾追之敌,激烈的战斗持续了 5个多小时,阵地化为火海,军心坚如盘石,予进攻之敌以重创,最后,戴元淮和通讯班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在观音岭的观音井山上。丧心病狂的敌人将戴元淮的首级割下,挂在珙县建武城东门示众,邀功请赏。戴元淮,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了他最后一滴热血献出了他年青的生命,川南人民为了纪念他,将珙县建武东门命名为“元淮门”。
来源:中共泰和县委党史办
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