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堂 | 中华汉字故事:孝

  • 发布时间:2024-04-23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4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一定非汉字莫属。

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片

汉字之美,

美在形义结合,意蕴隽永。

“老”在上,“子”在下,

写就天底下最大的一个字——孝,

也写尽“子扶老”的文化内涵。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

“孝”是华夏儿女最为推崇的美德,

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沉积。

本期『贝贝国学 文化课堂』

让我们走进“中华汉字故事:孝”,

一起传承孝道,感悟孝文化。

图片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可观看汉字“孝”的故事~

图片



图片

汉字小课堂

图片图片图片

天底下最大的一个字

图片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问一位女子:“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女子聪明地回答:“孝字最大。”朱元璋听了这个答案,十分欣赏,并赐给了这位女子千两黄金的奖赏。这个故事,被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图片

孝(xiào),汉语常用字,最早出现在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孝”字,上面的部分像是一个长发长者,下面像是一个张开手的孩子,意思是后代扶持着长头发的长者,体现了古人对“孝”的最初理解。发展到金文、小篆时,上面老人的形象更为具体,下面的孩子扶着老人前行。演化到现代,上部简化为“老”字头,下为“子”字,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孝”字。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读唐诗,念亲恩

图片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它被称为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

图片图片

古诗背后的故事

图片

大唐贞元12年(796年),46岁的孟郊听母亲的话,第三次走进了考场。这一次,他终于高中进士。放榜那一天,他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的街头狂奔,孟郊高兴地写下千古名篇《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五年后,孟郊被派到溧阳当县尉。走马上任的孟郊,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接母亲。他回想起自己漂泊半生的悲惨经历,尝尽世间辛酸、人情冷暖,一直以来,只有母亲默默支持自己,无条件爱着自己。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写下了感动了我们千年的《游子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至情至真的父母之爱,恐怕是我们穷尽一生都无以为报的。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看故事 ,悟孝道

图片图片

子路借米

图片图片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图片

怀橘遗亲

图片图片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陆绩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并断定陆绩以后必成大才。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

劝孝歌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时刻提醒我们莫忘养育之恩。

父母陪我们长大,

我们陪父母慢慢变老,

这种陪伴的另一个名字叫“幸福”。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阅读推荐】

图片图片

《历史中的孝道故事》

图片图片

简介:《历史中的孝道故事》是据南宋林同《孝诗》选编而成。《孝诗》原书共有三百首,共涉及了历史上三百个行孝之人,包括先秦时候的尧、舜、禹、晋文公、齐孝公,到唐代的缇萦和李孝女等。《历史中的孝道故事》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精选其中的一百首,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阐述,辅助以结合现实社会的点评,以通俗易懂的面目,将历史中的孝道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本书所讲述的故事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孝道具有多方面的宝贵价值。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可以从精神本质上理解中国古代孝道所渗透的人文精神、终极关怀、家国情结,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认。从尽孝的具体践行方式而论,古代的许多做法在当代已经无法复制,也无须复制,但是仍能具有启示意义。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渠道,仅作分享,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