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
端午节,
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
端午节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
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
其中饱含中华传统风俗,
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本期
『妙趣手工坊 非遗课堂』
让我们一起走进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追寻节日起源,
共同感受端午民俗文化内涵,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据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念·端午
纪念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贬职并流放。当得知自己的国灭亡后,屈原万念俱焚,最后投汨罗江自尽,当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慢慢又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称霸诸侯,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请求吴王彻底消灭越国,断绝后患。夫差不听,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以死明志。吴王令人将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这一天投入大江,因此端午节亦是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纪念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不幸掉落江中溺水身亡,好几天过去都找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一向是个孝顺女,眼见找不见父亲尸体,她昼夜不停地沿着江流痛苦。大约过了十七天,正好是五月五日,曹娥毅然投江,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当地县令都为她刻石立碑,表彰她的孝烈。
端午·习俗
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关于粽子的出现,一说是楚国百姓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身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从中医的角度而言,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食用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戴香囊
戴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香囊中常会填充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也可以驱虫避瘟。香囊的形状有许多种,老年人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和娃娃抱公鸡等形状,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戴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会佩戴恋人赠送的香囊。
采艾草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传说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们端午节会采摘艾草并挂在门上,用它来赶走水怪,保卫家人。在中医药理,艾草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它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饮雄黄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这就是端午赛龙舟的来源,由此赛龙舟也成为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也是人们祈福驱邪的活动之一,最早的龙舟竞渡与古代的巫术祭祀有关,是祈求雨水的仪式之一,后演变成人们祈祷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仪式。
诗话·端午
赛龙舟、戴香囊、吃粽子、喝雄黄酒……蕴含着满满的情怀和意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首和端午相关的唐诗。
端午
文秀 〔唐代〕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是唐代诗人文秀所作的端午七绝。开篇以设问句子“节分端午自谁言”引出人们的好奇,无不想知道答案。并且开门见山的进入端午的话题,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端午的情景中。“万古”二字表明了人们怀念屈原时间长久,也反映出屈原的精神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同时,“万古”二字将屈原的精神与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给端午节赋予了历史的沧桑与悲愤的力量。
“堪笑”一句,先抛出问题,“为何要笑楚江”?“楚江”就是汨罗江,水量充沛,声势浩大,却连一个忠臣的冤屈都无法洗刷,这一句既肯定了屈原的冤屈之深,也否定了历史中那些奸佞之臣。一个“洗”字,充满了对于屈原蒙受不白之冤的深深同情。诗人内心渴望汹涌澎湃的汨罗江水能够洗尽冤屈,还屈原一生清白。
炎炎夏日,乐享端午,
拿起手中的画笔,
为粽叶增添飘香。
接下来,请跟随
「妙趣手工坊 非遗课堂」
共同寻味粽叶的香气,
期盼端午安康。
【详细制作步骤 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渠道,仅作分享,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