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泰和》 | 第一集:来自六百年前的高考祝福

  • 发布时间:2025-06-07
  • |
  • 作者:泰和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5

《诗词里的泰和》 | 第一集:来自六百年前的高考祝福

泰和县图书馆

 2025年06月07日 21:10 江西

点此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诗词里的泰和


来自六百年前的高考祝福


图片图片

第一集



六百年前的泰和西门,有位私塾先生梁兰,半生以授徒为业,却把“士贵有益世用”的信念刻进了家风。他常对儿子说:“读书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要做于国有益的事。”后来,长子梁潜历任三县知县,入翰林院修史,兼右春坊右赞善;次子梁混执教府学,皆以才学济世。今天高考首日,我们借他的《赋雁塔晴云赠袁叔异》,看看古代文人对“赴京赶考”的祝福吧。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崇顶丽层霄,飞轩瞰遐旷。

 始登怀颇惕,稍览情初畅。


图片


诗人登塔的“忐忑-畅怀”,多像你们的备考心路:初遇难题时“怀惕”,但当晨读声穿透黎明,当错题本从厚变薄,你终于能在知识的“飞轩”上,看见更开阔的天地。就像梁兰教子“明经饬行”,你们打磨的不仅是应试技巧,更是“览遐旷”的眼界与心性。 



 澄江一线开,武姥双鬟向。

 神京郁迢迢,佳气遥相望。



梁兰的儿子们没有困于“利禄”,而是选择在州县治事、在学府育人,把“佳气”化作实干。今日你们笔下的文字,亦当有这般格局——解一道数学题,可思“经世之用”;写一篇作文,可怀“民生之想”。高考是起点,不是终点,愿你眼中有“迢迢神京”,更有脚下“澄江一线”的担当。诗中“神京”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栖息地。



 矫矫丹凤雏,整翩青云上。

 鼓箧学已优,福命年几壮。



梁兰以“丹凤雏”赞少年才俊,恰似我们看今天的你们:十八岁的“鼓箧学优”,是十二年灯火不熄的勋章;“整翮”的姿态,该是“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从容。梁潜治理三县时,定是带着父亲“有益世用”的叮嘱;你们走出考场后,也请记住:比“高名从此题”更重要的,是把才学刻进时代的年轮里。



高名从此题,临别毋惆怅。



六百年前,诗人在雁塔下送别友人赴考;今天,我们在盛夏为你们写下祝福:愿你提笔有“题高名”的志气,更有“毋惆怅”的豁达——无论结果如何,这段为理想全力以赴的时光,早已让你成为“矫矫凤雏”。而真正的“青云路”,从来不在卷面上的分数,而在你是否记得:读书,是为了成为“有益世用”的人。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赋雁塔晴云赠袁叔异》

【明】 梁兰


崇顶丽层霄,飞轩瞰遐旷。

始登怀颇惕,稍览情初畅。

澄江一线开,武姥双鬟向。

神京郁迢迢,佳气遥相望。

矫矫丹凤雏,整翮青云上。

鼓箧学已优,服命年几壮。

高名从此题,临别毋惆怅。


梁兰《来自600年前的高考祝福》,泰和县图书馆,1分钟

【作者简介】


梁兰(1343—1410),字庭秀(谱载廷秀),又字不移,幼警敏,7岁入小学,稍长大由父亲心易先生梁彦卿授易经,勤奋学业。元末兵乱,兄长和父亲相继亡,侍奉母亲,抚教弱弟廷敏,安于贫困,不忘学业。明初授徒里中(曾馆于莆田康氏),教以四书五经,辨析是非,门生杨士奇、萧镃等后皆大成。又教二子明经饬行,要求学问要有益世用,不只是谋个人利禄。梁潜由县令而朝臣,梁混为州县学官,梁兰曾短期就养官舍,时与公卿诗酒相乐。年老后居柳溪,辟畦种艺,引泉为渠,筑室而息,督孙问学,偶赋诗作,自得其乐,自号畦乐翁,人称畦乐先生,著有《畦乐诗集》。邹仲熙评价他:"隐居乡野安贫乐道,其诗风冲淡闲雅,自得天然之趣。"——《府志》


自幼端庄机敏,七岁入小学研习典籍,已显露出过人悟性。稍长后愈发刻苦自励,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学业。元末战乱时虽身处贫困,仍坚持治学不辍。明朝统一后,他在乡间设馆授徒,以维持生计。教育子女时常说:"读书人当以经世济民为要,岂能只图功名利禄?须以造福苍生为己任。"长子梁潜先后任阳江、四会、阳春三地知县,后入朝为翰林修撰兼右春坊右赞善;次子梁混历任瑞州府学训导、溧阳县学教谕。梁兰往返两地侍奉双亲,见儿子们为官清正,暗自欣慰。归隐后,他在柳溪畔开辟菜园,杂植花木修竹,引清泉灌溉,筑室其间,常以吟咏自娱。虽已归隐,仍作诗勉励儿子尽忠职守。

生性简朴,自少至老始终保持耿介品格,学识渊博明达。教授弟子以五经四书为根本,旁及左丘明以下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必辨析是非,为文简练婉转,诗风上承魏晋而自出机杼,冲淡自然深得陶渊明三昧。早年因过继钟氏曾改姓,后梁氏无嗣,梁潜上奏朝廷恢复本姓。——《东里续集》


为人谨慎宽厚,与乡邻相处唯恐失和,常苦口婆心劝人向善。某夜归家遇乡人诉冤,言辞激烈难以平息,梁兰反复开导。送走乡人后不久,忽闻叩门声,开门竟见对方子弟执礼道:"家父诉冤时我暗随其后,本欲行凶,幸得先生劝解。今特备薄礼致谢,万望笑纳。"梁兰坚辞不受,其忠厚如此。——《晃菴集》


杨士奇在序言中称其诗风平和温润,识见精微而构思巧妙,既有简淡疏朗又不失雅正,柔中有刚,讥讽时弊亦能婉转含蓄。虽不免推重师门,然能在繁复音律中独存陶韦遗韵,堪称诗坛大家。——《四库提要》


性喜恬淡,屡次征召皆不就,栖居官舍时,常与名士诗酒唱和。其诗学溯源《诗经》,下及苏武、李陵、枚乘,遍览建安风骨、六朝绮丽至盛唐诸家,皆能融会贯通。——《东里集》


梁兰以清才硕学隐居不仕,训导子侄苦读圣贤书,终以儒业显达,文章政事皆为时人所重。他优游林泉,抒写幽怀,所作《歌诗》尽显古高士风范。——《王洪书畦乐示子诗后》


畦乐先生病中收到梁潜来信,余读其诗作,既爱其萧散闲淡之趣,寓于篇什而安贫守道;又感其骨肉至情,见于离别而喜乐深长。——《颐菴集》


先生性情恬淡,不随流俗,非圣贤书不读,待客寡言。尝言:"雕琢浮艳之作虽能悦俗,难入方家法眼。"自陶渊明后,能写性情者惟其一人,故诗风相近,高洁闲雅如出一辙。世人谓其效法陶诗得其神髓,实则性情出处本自同源。——《王达所撰赞序》

 

【笔者按】诗者,志之所之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文载一方史。泰和从古至今,流传了成千上万首千古传诵的诗词歌赋,乃泰和千年文脉之缩影,山川风物之咏叹,士民襟怀之实录。其字句间,可闻唐宋遗响,可窥明清烟霞;其章卷中,既有庙堂之忧思,亦存乡野之清音。今天借高考之际,开《诗词里的泰和》系列赏析之开篇,因学识有欠缺,难免有遗漏、谬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完】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阅读 89


留言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