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泰和
第二集
三顾山
千年文脉铸脊梁
泰和风骨耀今朝
巍巍三顾山,又名笔架山,屹立于泰和县上模乡,如巨笔擎天,似文脉奔涌。这里不仅是自然造化的奇观,更是泰和千年文风的巍峨脊梁。当考试战鼓擂响,当莘莘学子执笔为剑,三顾山正以千年文脉为墨,书写着激励后人的壮丽诗篇。
一山一脉,文风浩荡
三顾山之魂,始于东晋卢度隐居草庐,授业传道,开三顾山书院之先河;兴于北宋萧楚聚徒著书,胡铨、赵旸等名士从游,一时文光射斗;盛于明清,杨士奇、解缙、罗钦顺等文人墨客登临讲学,留下“天高气清,神观爽朗”的千古风雅。山间古书院、读书台、揭榜台,见证了泰和学子“十年寒窗磨一剑”的执着;山下龙王潭、戒贪洞、护国寺,诉说着“崇文尚德、正气立身”的泰和风骨。
这里,曾有“一门二进士、四世七擢科”的七星垇刘氏传奇,有“一门四进士、伯侄两鼎甲”的西冈罗氏佳话,更有“十里一相五尚书”的盛世荣光。三顾山,是泰和文脉的源头,是崇文尚学的灯塔,是代代学子心中的精神图腾。
三顾山远景(蔡群英摄影)
一诗一韵,文心永续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以三顾山为纸,以诗情为墨,挥洒出无数传世佳作。明代刘崧“长吟白云里,笑拂青芙蓉”的闲适,王沂“松杉百尺围,精神乃相接”的敬仰,郑清“三峰徙倚如相顾,千仞嶙峋不可攀”的壮美,刘鸿“三山玲珑叠寒玉,浪涌波连起还伏”的磅礴……这些诗篇,不仅是三顾山的赞歌,更是泰和文脉的注脚。它们如山间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泰和人的心田,让“崇文尚德、勤学精进”的精神代代相传。
三顾山云雾(蔡群英摄影)
一砖一瓦,文脉重光
从东晋草庐到明清书院,从方神庙到现代青砖黛瓦的古典建筑,三顾山书院历经千年风雨,始终是泰和文脉的象征。2021年,书院重修落成,赵定群题写的“三顾山书院”匾额高悬,当代书法家的对联镌刻廊柱,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希望。今天的泰和学子,依然在书院的庇护下,延续着“诗书礼义、崇文忠孝”的美德,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书写人生。
三顾山书院(蔡群英摄影)
一山一梦,未来可期
三顾山,是泰和的骄傲,是学子的灯塔。它承载着千年的文脉,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当考试的号角吹响,当人生的挑战来临,我们当以三顾山为榜样,以“精、气、神”为魂,以“崇文尚德”为志,在求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人生的征途中披荆斩棘。
“浩气贯青天,崇文立正气,千载有新篇。”让我们以三顾山为起点,传承泰和的崇文精神,在考试的战场上挥洒汗水,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辉煌!三顾山,永远是泰和人心中那座巍峨的精神之山,永远是学子们追逐梦想的起点!
三顾山,等你登临,共赴文脉之约!
泰和文风,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古|诗|文|赏|析
《登三顾山次王子启》
明·刘崧
闻子避地日,南登三顾峰。
长吟白云里,笑拂青芙蓉。
芙蓉何亭亭,秀色相倚叠。
仙人坐中顶,气与元始接。
俯视白下城,累然若蓬丘。
淦水不可涉,西山焉得游。
谁能拥长彗,蜂蚁罄一扫。
莫遣秋风尘,惊飞污瑶草。
瑶草萋以绿,繁华谁敢争。
永怀东海客,身隐扬令名。
拂衣本馀事,终亦恋冀阙。
献纳倘未酬,从君卧萝月。
【译】听闻您为避乱世,南下登临三顾峰。您在白云间悠然长吟,轻拂那如青芙蓉般的山峰。芙蓉峰何其亭亭玉立,秀色叠翠、相映成辉。仙人端坐于峰顶,仿佛与天地元气相接相融。俯瞰白下城(泰和县城古称),渺小如蓬草之丘。赣水湍急难渡,西山亦难再游。谁能手持长彗(扫帚),将世间蜂蚁般的奸佞一扫而空?莫让秋风扬起尘沙,惊扰了山间如瑶草般的贤士。瑶草萋萋、翠绿欲滴,其繁华之景世间罕有能争。我常怀念那隐居东海的隐士,身虽隐逸却扬名天下。拂衣而去本是超然之事,然心中终难舍家国社稷。若壮志未酬、献策无门,便随您隐居山间,卧听萝月清风。
《过三顾山》
明·王沂
白下水南峙,青山多好峰。
曾携玉柱杖,细看金芙蓉。
松杉百尺围,藤萝千万迭。
尔非卢度仙,精神乃相接。
倏然岩谷底,彷佛玄圃邱。
履我旧行迹,何殊梁家游。
松风落松花,片片勿轻扫。
更欲三顾栖,同君采薇草。
共守鸿鹄志,岂随龙虎争。
时来拂衣起,奄忽成大名。
紫气浮关门,白云丽宫关。
照见游人心,惟余碧峰月。
【译】赣水南流,青山巍然矗立,群峰竞秀。我曾携登山手杖,细细观赏那如金芙蓉般的山峰。松杉粗壮,需百人合抱;藤萝繁茂,层层叠叠如绿幕垂挂。我虽非卢度仙人,却与他的精神遥相呼应、心神相接。倏忽间行至岩谷深处,仿佛置身仙境玄圃。踏着前人(卢度等隐士)的旧迹,恍若重游梁家的桃源。松风轻拂,松花飘落,一片片莫要轻易扫去。更愿长留三顾山,与君同采薇草(隐居之食),共守隐逸之志。我们立下鸿鹄之志,岂肯随波逐流、争名逐利?待到时运到来,便拂衣而去,一朝成就大名。那时紫气萦绕山门,白云映照宫阙,照亮游子的归心,唯留碧峰与明月,相伴千古。
《三山笔架》
明·郑清
南去西平第一山,俨然笔架白云间。
三峰徙倚如相顾,千仞嶙峋不可攀。
涧水浴珠龙卧久,松林结翠鹤飞还。
仙人虽指牛眠处,别有神丹为驻颜。
【译】向南远眺,西平(地名,或泛指某地)之南第一山巍然耸立,它高耸于白云之间,俨然一座天然的笔架峰峦。三座山峰相依相偎,仿佛彼此顾盼,千仞绝壁嶙峋险峻,令人难以攀援。山涧清泉如珠玉飞溅,似有蛰龙久卧其中;松林苍翠如碧玉凝成,引得仙鹤翩然飞还。仙人曾指点此处为风水宝地(牛眠吉地),却不知另有神丹妙药,能令人容颜永驻、青春不老。
《三顾山(附诸景)》
明·刘鸿
三山玲珑叠寒玉,浪涌波连起还伏。
天际如龙入翠云,浮光跃影超陵谷。
石门遥对梵王家,当空放出芙蓉花。
层峦直碍长廊月,列嶂深藏古殿霞。
自是昔贤曾筑室,至今胜概余陈迹。
相从好结诸葛卢,卧看南阳有鼎立。
【译】三座山峰玲珑剔透,宛如寒玉层层堆叠,山势起伏如浪涌波连,时而高耸时而隐伏。远望天际,山势如蛟龙腾跃,直入翠云深处,浮光掠影间,超越山陵沟壑,气势超然。石门遥遥相对着梵王宫(佛寺),山间云雾中绽放出芙蓉般的奇峰。层峦叠嶂遮蔽了长廊的月光,列嶂深处隐匿着古殿的霞光。昔日贤士曾在此筑室隐居,如今虽只剩遗迹,却仍留胜景。愿与君结伴效仿诸葛(诸葛亮)、卢度(隐士),卧看南阳(或指隐居之地)如三国鼎立般清幽自守。
附:《三窍泉》
卓锡岩前有流水,映天秋色明如洗。澄源似与三峡通,翠宝潺湲漱琼髓。
六月犹能飞雪霜,萦林络石送清凉。转来浄土莲花润,分入天厨黍稷香。
玉缾银床声未绝,渚蒲涧藻抽新叶。无人对此濯缨清,长向山中浸明月。
【译】卓锡岩前泉水潺潺流淌,映照秋日晴空,澄澈如洗。泉源清澈似与三峡相通,翠色如宝,潺潺声中漱洗琼玉之髓。六月酷暑,泉畔犹能飞雪飘霜,萦绕林间,攀附石上,送来清凉。泉水流转,润泽净土中的莲花,分流天厨,浸润黍稷,飘散谷香。玉瓶汲水,银床(井栏)旁水声不绝,渚畔蒲草、涧中藻荇抽出新叶。却无人于此濯缨涤尘,独享清净,唯有泉水长流,浸润山中明月。
《读书台》
读书台前多白云,读书台上今无人。昔年花竹在何处,东西总入祗园春。
青灯曾听秋宵雨,白璧化为松下土。无复鸡声到晓窗,郄余蠹迹生环堵。
山中啼鸟自四时,沙门宫殿郁参差。何当载酒寻幽赏,一笑同登百尺基。
【译】读书台前白云悠悠飘荡,读书台上如今空无一人。昔年繁花翠竹今在何方?东西两侧,唯见佛寺(祗园)春色依旧。青灯曾伴秋夜雨声,而今白璧已化作松下尘土。再不见晓窗鸡鸣催人早读,唯余书卷蠹痕爬满四壁。山中啼鸟四时不断,沙门佛殿郁郁参差,掩映林间。何时能载酒寻幽,共赏胜景?一笑携手,同登那百尺高台!
《盘古桥》
厥初混沌开两仪,水无舟楫山无樏。不知制作起何代,恐与乾坤共一时。
虹影嵯峨高百尺,波心倒挂参差碧。千年几度牵牛星,五色犹存女娲石。
杨柳依依垂虎溪,水声汩汩连招提。自从题柱相如去,不复红尘过马蹏。
【译】混沌初开时天地未分,江河无舟楫可渡,山径无阶梯可攀。不知桥梁始于何代,或许与天地共生于洪荒之时。桥影如虹高耸百尺,倒映波心,碧色参差。千年间几度牵动牛郎星宿,桥畔犹存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痕。杨柳依依垂拂虎溪(或指溪畔),水声汩汩连通佛寺(招提)。自司马相如题柱而去,红尘车马不再踏过此桥。
《伏虎塔》
白头老僧面如漆,一虎相随坐禅室。
半夜咆哮山月高,捐身化作岩前石。
七层岹峣烟雨中,丹青灭没生蒿蓬。风声满谷惊狐冤,云影凌霄集雁鸿。
明日边烽照城郭,玉缾瑶琖俱零落。回首天际碧玲珑,千载孤标出寥廓。
【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面色黝黑如漆,一只猛虎安静地跟随在他身旁,一同端坐于禅室之中。半夜时分,虎啸声在山间回荡,山月高悬天际,老僧舍弃肉身,化作岩前一块永恒的岩石。七层高的佛塔巍峨耸立在烟雨朦胧之中,塔身壁画早已斑驳剥落,荒草蒿蓬丛生。风声呼啸,填满整个山谷,仿佛在惊扰着亡魂的冤屈,云影掠过苍穹,引得雁群与鸿鹄在塔顶盘旋聚拢。明日,边疆的烽火将映照城郭,人间那些如玉瓶、瑶盏般珍贵的繁华,终将破碎凋零。回首望向天际,那座碧玉般玲珑剔透的佛塔,历经千年,仍以孤高的姿态,傲立于寥廓苍穹之下。
《呼鱼池》
蓬莱山人玉川子,手种鲦鲿三百尾。呼吸能令鱼去来,池边长啸风涛起。
一朝雷雨同上天,蹄涔有水皆栽莲。华鲸己入崇林吼,渴鲋那能涸辙眠。
回首仙魂招不得,鹍鸡变化无踪迹。老僧亦有降龙心,终日临渊空叹息。
【译】蓬莱山中的隐士玉川子,亲手在池中养了三百尾鲦鱼与鲿鱼。他只需呼吸吐纳,便能令鱼儿来去自如,在池边长啸一声,风涛便随之涌起。一日,雷雨交加,他与群鱼一同升上云端,池中仅剩的浅水,竟也生出了莲花。佛殿前的鲸鱼形钟磬之声,在深林中回荡轰鸣,而那干涸车辙中的鲋鱼,又怎能在此安眠?回首望去,仙人的魂魄已无法招回,鹍鸡(或鱼化之鸟)的踪迹也消失无踪。我这老僧虽有降伏蛟龙的壮志,却只能终日面对深渊,徒然叹息。
《雨龙潭》
十二峰头晓云泾,飞丹舞翠浓如滴。老龙何处行雨归,一卧寒潭几千尺。
涧底漫漫白雾沈,石间隐隐碧苔深。三更月照琉璃藏,五色珠明阆苑林。
出定闲僧心似水,杖藜时往烟霞里。不愁波溅衲衣寒,坐看洪涛镜中起。
【译】十二峰头晨雾如丝带萦绕,飞瀑流丹,翠色浓得仿佛要滴落。老龙行雨归来,隐匿何处?只一卧寒潭,身躯深达千尺。涧底白雾漫漫,沉凝如烟,石间碧苔隐隐,幽深似梦。三更月色洒落,潭水如琉璃深藏,五色明珠闪耀,恍若阆苑仙林。静坐出定的闲僧,心如止水,拄着藜杖,时往烟霞深处漫步。不惧波涛溅湿衲衣,寒意侵骨,只静坐观洪涛,如镜中幻影般涌起。
《骆驼峰》
昔闻胡僧往西土,驱驰群象应无数。橐驼纵入千仞间,流落江南归不去。
晓日苍凉照紫峰,肉端隐约花䝉茸。泉声似度流沙远,树影犹涟天竺浓。
几度秋风吹欲立,依然虎踞维摩室。要看荆棘洛阳中,何似山间卧终日。
【译】曾闻西域胡僧远赴天竺取经,驱策着无数大象跋涉万里。而今骆驼纵身跃入千仞山崖,却流落江南再难回归故里。清晨的凉光笼罩着绛紫色的峰峦,峰顶岩石褶皱间隐约覆盖着茸茸花草。山泉叮咚仿佛带着流沙的余韵,树影婆娑仍浸染着天竺的浓绿。任凭秋风吹拂多少个寒暑,这石峰依然如猛虎盘踞般守着维摩禅室。若要问洛阳城中荆棘丛生的荒凉,怎比得上在此青山间终日安卧的逍遥?
《乘羊岭》
万松绕寨莎草长,石头礧碨如群羊。山僧拄杖驱豺虎,结得茅庵在岭傍。
径路入云肠九曲,籓篱不许羝相逐。晓风出谷谢嚣氛,春雨盈坡散膏沐。
我羡当年苏子卿,边庭牧养持干旌。上林白雁无消息,郄倚青山看晚晴。
【译】万株松树环绕山寨,莎草在风中摇曳生长,嶙峋的怪石堆积如羊群散落山岗。山间僧人拄着藤杖驱赶豺狼虎豹,在岭畔结庐而居,筑起简陋茅庵。蜿蜒小径直入云霄,仿佛九曲回肠,用荆棘编作篱笆,不让公羊互相冲撞。清晨山风掠过山谷,带走尘世的喧嚣,春雨滋润满坡新绿,如同天降膏泽滋养万物。我羡慕那西汉的苏武苏子卿,在边疆持节牧羊,坚守气节如磐石般坚定。当年长安上林苑的白雁早已杳无音讯,不如倚靠青山,静看晚霞染红天际。
《大岘陂》
忆昨骑驴游岘山,千崖万壑响惊湍。归来醉上漾陂棹,终日停歇看碧澜。
清兴十年劳梦想,郄从野寺时来往。一溪明月绕崇林,万顷飞涛赴深港。
不见羊公堕泪碑,莓苔泠浸石涟漪。落花流水无穷意,还记当年倒接䍦。
【译】回忆昨日骑驴漫游岘山间,千座山崖万条沟壑中,惊雷般的急流轰鸣作响。归来醉意中登上漾陂的船桨,整日停泊静赏碧波荡漾。十年间清雅的兴致常在梦中萦绕,时而穿梭于荒野古寺往来徜徉。一溪明月环绕着高耸的树林,仿佛有万千顷浪涛奔涌向深邃的港湾。不见羊公那令人垂泪的碑文,苔藓斑驳浸染石纹如涟漪轻漾。落花随流水飘逝蕴含无尽意蕴,犹记当年狂放不羁倒戴头巾的模样。
滑动查看更多
《三顾山篇赠罗仲子归省》
明·尹台
吾闻章贡二水合流,东走入西昌。
下有三顾之山,揭孽当其阳。
元阴散垂雾雨泽,黛色幻布云霞章。
娬冈岧嵉三十里,逶迤比耸遥相峙。
盘盘突出层霄中,峰峰倒映穹潭底。
奇蒸秀孕兴才杰,百年迭旧名贤迹。
古来人文开有时,岳降生申理所积。
天朝耆俊扶熙昌,谁者第一文贞杨。
后先兹地互隐显,乃今太宰扬芬芳。
景顺之后尹与陈,赤绂次第蹑台辰。
明珠木难别焜耀,东蒙泰岱殊嶙峋。
比长校短悬尺度,谁哉独轶前贤步?
连城美璧破纤瑕,鱼目空骇市佣顾。
呜呼!
太宰百世士出也,夷夔处黄绮龙蛇。
消息众岂知雷雨,但望经纶起仲子。
今辞承明庐彩服,计日仙庭趋来时。
幸语三顾之山之崛特,为我指画中曲纡。
毋今万里想像徒嗟吁。
【译】我听说章水和贡水两条河流在此合流,向东奔去,流入了西昌。在河流的下方,有三顾山傲然挺立,山势险峻,正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山间云雾缭绕,仿佛是元阴之气散落成雨露,山色苍翠,如同云霞般变幻莫测。那弯曲的山冈高耸入云,绵延三十里,山峦起伏,遥遥相对,巍峨耸立。盘旋的山路直插云霄,一座座山峰倒映在深邃的潭水之中。这奇山秀水孕育了多少杰出的人才,百年来,名贤的足迹不断更迭。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皆因时运而兴,正如岳山降下圣人申伯,这是天地间的常理。如今天朝的耆老俊杰辅佐着盛世,其中谁又能称得上第一文贞之士?非杨文贞公莫属。前贤后哲在此地交替隐现,如今太宰杨公的美名更是远扬。继景顺之后,又有尹氏与陈氏,他们身着赤绂,相继登上朝廷的高位。明珠与木难(美玉)交相辉映,璀璨夺目,东蒙山与泰山相比,也显得峻峭不凡。若要比长较短,悬殊自有尺度,但谁又能独自超越前贤的步伐呢?连城美璧尚有细微瑕疵,鱼目混珠之辈,只能徒然惊骇于市井之徒的顾盼。
唉!太宰杨公是百世难遇的贤士啊,他如同夔、龙、蛇般隐现于世间,其行踪与消息,岂是常人所能知晓?但望他如雷雨般施展经纶,振兴国家。如今你辞别承明庐(朝廷),身着彩服归省,算着日子,不久便将踏上归途,回到仙庭般的家乡。幸而你能亲见三顾山的崛起与特异,请为我描绘那山中的曲折与迂回,莫让我在万里之外空自想象,徒然叹息。
【笔者按】诗者,志之所之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文载一方史。泰和从古至今,流传了成千上万首千古传诵的诗词歌赋,乃泰和千年文脉之缩影,山川风物之咏叹,士民襟怀之实录。其字句间,可闻唐宋遗响,可窥明清烟霞;其章卷中,既有庙堂之忧思,亦存乡野之清音。《诗词里的泰和》系列赏析将不定期刊出,请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泰和县图书馆 李明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