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读者心得:重谈“志向”——听石初军老师《立定人生志向》讲座有感

  • 发布时间:2023-06-18
  • |
  • 作者:暂无
  • |
  • 阅读次数:13





重谈“志向”

——听石初军老师《立定人生志向》讲座有感


作者: 张林燕



 谈及志向,有人说生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生计忙于工作,无暇他顾,志向和面包的距离恰如月亮与六便士;也有人说,人要有大志……呵!莫不是互联网时代又一碗新的鸡汤,志向不应该有高低之分,毕竟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况且志向本就是一个稀缺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和都愿意有的。


     乍一看,这些似乎不存在问题,但只要继续思考,初始时的理所当然就会变得面目可疑:


      活在世俗中,就都会变成俗人,只有拥有了物质,才能考虑志向吗?而且志向真的没有高低之分,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说来有点好笑,这两个疑问是产生在聆听完石初军老师于6月11日上午花费一个多小时来分享诸多伟人和历史名人的志向以及引经据典论证分析“何谓志、为何立志、如何立志”之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中。


      讲座现场一共有三位观众提问,一位是系着红领巾的可爱小同学,一位是刚加入消防救援队的年轻战士,另一位则是从紧张的高考考场走出的青春的准大学生,他们都极具代表性,时间永远分岔,通往无数的未来,他们恰好站在人生至关重要的分岔口的前后中阶段,而他们的提问内容也很具有代表性:


      天真无邪的小学生认真地问道:“老师,您的志向又是什么呢?”石老师当时回答:“天下太平,然后希望个人能成圣成贤,读书以后,发现孔子把这个事情讲的非常明白,读孔子的书,就自然而然地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今天而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就是我的志向,只不过孔子那个时代,还没出现这个讲法,而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有了这个讲法。”


      当时对于石老师的回答,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回答,那仿佛是大学象牙塔里醉心学术的教授才可以说的话,因为有很多人还在辛苦地谋生,如果你问志向是什么,他们或许会说志向啊,年纪更小的时候有过,可是很难实现,还是踏实搞钱更实际吧;或许会说志向是什么啊,能当饭吃吗,不过徒增一份烦恼。


      而年轻的战士,笔挺地站立,声音洪亮地发问:“如何立好自己当下的志向?”,石老师说道:“志向是很高远的,正所谓志存高远,但它其实也很清晰,只是要坚定不容易。所以要读书,书上说要知耻知畏,不断读书以修炼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它定得小一些,不要那么大。譬如,一个人有孝心很重要,只要有孝心,人就不会坏到那里去,愿意为父母负责,而成家以后为家庭负责,再扩而充之,天下的家庭我们都负责,当然不是说做好大的事情,就像你现在是从事消防工作,就是在为社会的安全负责。而我作为一个老师,看着下面的同学会想这都跟我们家的孩子一样的,要对他负责,不能乱讲话,不能诲淫诲盗,把孩子教坏了,我们在做事情,而真正做好了以后,该有的都会有的,一点都不会少。”


 青春的准大学生则问道:“无论老师您的志向,还是养家糊口的志向,或者大家为了钱之类的欲望,我觉得其实都是因为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有人想物质上更好,有人想精神上更好,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怎么可以在层次上区分高低?”


      石老师摆手道:“不,有高低的。前面我们一直在辨析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也想挣钱,但绝不是为了挣钱而活着,想挣钱,可也不是什么钱都能挣的,假如我今天做生意,我去卖菜,我的菜质量好不短斤少两,我不骗人,这是一种卖菜的方式,也有的人卖菜时以次充好缺斤少两,这两种方式是不一样的,都是挣钱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所有的东西到最后就是因为志向的不一样,看起来一样的东西,最后它的价值、意义和境界完全不同。这也是人能从低等的动物、从禽兽当中超越出来的原因,君子和小人之间也是同理。其实你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很好,然后你也很真实,慢慢去思考就行的。”


     而听完石老师说给后两名观众的这些话,我的感想是,很正确,只是那些很正确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可紧接着我意识到这大概是我自身的狭隘所在,习惯性地去找漏洞所在,习惯性地反驳,这是一种偏见。


      意识到了偏见的存在,那偏见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化解?时间回溯到6月11日当天,或许讲座一开始,偏见也就开始了,因为是带着“人生转折点,如何立定人生志向”的心理预期和刚高考完的妹妹一块去听的,恰逢6月高考刚结束,高考怎么不算一个大的人生转折点呢?然后就坐在报告厅里等待关键词的触发,囫囵吞枣,没有抓住核心内容。那么为了化解偏见,就需要重新去理解“志”。


      何谓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志,意也,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所以志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即为人生的方向。


      常常有人错把欲望当成人生的方向,欲望它可以鼓一时的劲,但不能持久,一旦达成,就会失去方向,陷入新的欲望里,只是欲壑难填。而不能达成的时候,又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容易怨天尤人。


      志向不是欲望,志向也不是目标。目标是在很具体的期限内要达成的东西,比如几年内要赚到多少钱、多少岁前要有房有车读研读博等,它可变、可调阶段性目标,更随心所欲。志向存在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生要去实现的目标。


      真正的志向可以是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却依旧能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内在动力,比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就是石老师的志向,经典少先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更是我们几代中国人的童年旋律,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对我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要靠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志向就是人愿意为之贡献一生且无怨无悔的东西,而赚钱买房买车买包,为物质贡献一生,会后悔吗?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只是物质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旦得到,就已经失去。任何物质性的追求,其实都不能被叫作志向。


      然而物质和志向之间并不矛盾,也不是一道单选题。正所谓安身立命,没有一定的物质作为保障,这样来讲志向,是不太容易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即使物质再丰富,也是极度脆弱的,被外物驱使奴役,容易在对物质的极度追求和个人利益无限最大化过程中迷失自我,失去内心的力量,成为空心人。


      那么为什么志向如此重要呢?因为志向是理智地、有意识地主动建立的,人生长期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它建立在合理的世界观之上,具备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没有以做坏事为志向的人,那样根本无法生存在世界上。志向能够引导资源和力量聚集到一处,聚集在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前进。志向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期许和意义,丰盈生活的日常,让身体有所安置、心灵有所寄托。


       志向也有小大之分,高低之别。《论语·公冶长》中就有这样体现志的不同境界的一篇——“颜渊季路侍”,孔子问随侍的两位弟子子路和颜渊有什么志向,两位弟子各言其志,又请教问夫子的志向是什么。子路忘物,答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是忘善。这两个境界还是小境界,是修己,以自觉为主。而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忘己,是觉人觉世,度己度人的大境界。忘物、忘善、忘己均归于仁,而这也是我们修行的路径。


而之所以有“志向是很稀缺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和都愿意有的”这个说法,是因为相比于欲望,志向的建立需要更多的条件,实现起来更困难。


      很多人所谓的立志,不过是羡慕别人的功成名就而产生的盲从效仿,不是真正的立志,真正的立志,不可能如此容易。立志首先要学习,志向的萌发、充实、扩展都离不开学习的支撑。还要以真理为指导,然后按照真理去做,知行合一。并且要选择合志之事,尽力去做。一个人希望搬动一块巨石,就需要有足够大的力气或者技巧,否则不仅没搬动巨石,还可能会被巨石所伤。这其中的关键便是志向的大小要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品德相匹配。如果能力品德能够匹配志向,就不会有问题,否则就会被其所累。最后,志向一旦立下,便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譬如:志向之下仍有名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至此,偏见彻底消散,疑惑也就此解开,对“志”也有了新的领悟。最后便以讲座伊始石老师带着大家吟诵过的《大学》的经典片段结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自己真正的“道”,它可以是朦胧的,不一定是非常清晰的,但只要内心能产生一种绝不停止、不断拉动自身的动力,就不会停止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