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九一八: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好书推荐 | 九一八: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著者:暂无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时间:暂无
页数:
版次:暂无
ISBN:暂无
索书号:暂无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9·18


图片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抗战胜利后,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铭记九·一八悲壮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图片



1

图片

抗战为什么赢

作者:陈红民 / 赵晓红 / 徐亮 / 钟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熟悉的旋律,令人高亢激昂的歌词。这首为抗日义勇军所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抗战时期已响遍大江南北,它是中国人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抗日和反法西斯战争黑暗中的明灯,它更是中国东北抗日义勇军英勇顽强抗日的真实写照。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整体上执行了不抵抗命令,但是一部分东北军、警察部队的爱国官兵并未放弃抵抗,他们和各阶层的抗日民众力量汇合在一起,纷纷组成了义勇军、救国会、自卫军、反日总队、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武装抗日力量。这些武装由民众自发组织而成,因此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主要领导大多数是由东北军中的爱国军官担任。

东北抗日义勇军由于军事设备简陋、武器不精良,所以在各地对日军基本上采取避实攻虚、声东击西、出没无常、利用夜战、联合民众、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等战术,使日军不得安宁。义勇军在民族危亡时刻,发起自卫战争,并联合民众,深得人心,他们与抗日民众形成鱼水相依的关系,对于行军作战颇有助益。在艰苦的条件下,义勇军不畏牺牲,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邓铁梅负伤后在家休养,不幸于1934年5月被日伪抓捕。在审判法庭上,敌人问他为什么要反满抗日。邓铁梅大义凛然地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本人犯我国土,屠我百姓,除了丧尽天良的汉奸、走狗,都要和你们血战一场,别无他路可走!”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历史工作者有责任用通俗的方式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使抗日战争的史实与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2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角力》

作者:常钺 / 饶胜文

在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矗立着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叫做残历碑。巨大的碑身宛如一座翻开的台历,花岗岩碑体被雕刻成弹痕累累的造型。那上面的时间,永远停在了1931年9月18日。在这个日期的旁边,有一段短促却足以触动国人神经的文字:“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十多年来,每逢9月18日的夜晚,沈阳的上空便会响起3分钟连续而尖利的汽笛警报声。

无疑,人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永远地记住九一八事变。让我们一起把思绪拉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

积极筹划和推动事变爆发的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军官们,他们把日本的政治高层和军事高层,看作是老朽腐败的官僚,认为只有迅速在中国东北动武,变满蒙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才能在大国角逐的国际格局中居于有利地位。关东军是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军,通过武力赢得帝国更大的在华利益,“天然地”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上至司令官,下至基层联队长,都是事变的积极支持者。

考察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中国的情形,情况似乎简单得多,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主要的责任人是蒋介石以及严格执行其政策的张学良。这实际是一个过于简单的答案。避免与日本开战,这不但是蒋、张的主张,也是国民政府中的主流意见,甚至像胡适、丁文江、傅斯年、陈寅恪之类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

一位专家在仔细讨论了当时中日双方陆军的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后,结论是如果两国正式开战,中国要用一比六到一比八的军队数量,才可能与日军相抗,当时中国似乎不具备与日本在战场上一见高下的力量。

但是,不抵抗政策仍然是一个基于错误判断的错误决策。国民政府过高估计了日本政府在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分量,总把日本通过其外交管道透露的信息看得过重,而不了解对于日本军队而言,日本政府其实是说了不算的。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话题,但我们还是想探究隐于事变背后的某种玄机。为此,《九一八事变背后的角力》这本书撷取了事变发生前后21天的历史,通过38个细节性的事件和话题,力图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事变背后的政治角力。

3

《我们生命中的“九一八”》

作者:叶君

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日子!这日的晚间十时,日本满铁守备队开始军事行动,实现日本帝国主义攫取满蒙的第一手!十九日晨,他们占领沈阳,同时宽城子、牛庄、安东、营口、河北、抚顺等处也被日军占领。今天报载昨天的消息,葫芦岛、连山湾等处续被攻占;长春县城被焚毁,长官多遭杀害。明天将再有何等惨痛的消息,现在不得而知。总之日本帝国主义的狠心与贪欲已如炽盛的火焰,正在蔓延开来呢!对于对等的国家,使用这样凶暴蛮横的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固然不爱惜他们国家的名誉,竟已做了出来。但是,身被毒害的我们忍受得住么?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是庚子以来最重大的耻辱!

日本帝国主义棘手于他们国内的不景气,一方面对于苏俄的五年计划感到很大的威胁,因而攫取满蒙的野心十分迫切。近见欧洲方面经济恐慌,各国都在那里皇皇然图谋自保,而我国内面既多纷争,又遭重灾。他们以为这是稍纵即逝的难得的时机,便毫不顾忌地遂行他们的劫夺。

以前种种的利用与威胁,明取与暗占,是准备,是伏线。九月十八夜的炮声才是大张晓谕地宣告,他们现在来了,他们现在动手了!日本在我国的投资,东北占十分之七。日本学校社会间用来互相勖勉的一句话是“到满蒙去”。他们对于攫取满蒙处心积虑,抱着绝对的决心。所以这次的事件虽似突发,实在是必至的。但是,身被毒害的我们忍受得住么?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是庚子以来最重大的耻辱!

“其曲在彼”“理直气壮”这一些弱者当无可奈何时自慰的话或许又将听到了吧。公告世界、提出国联等对策那是已在那里着手了。然而在现今这样的世界上,公理是拜伏在炮口之下的;换句话说,真正的公理要等世界换过面目之后方才落胎。那么这些对策的效果如何也就不难揣度了。

《我们生命中的“九一八”》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出版。十四年抗战不仅撼动世界,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本书精选几十位名人关于“九一八”的记载文字,令人重新感受“九一八”事变之于时代及其个人的意义,再次见证那段屈辱与振奋并存的民族记忆。 

4

《南渡北归》

作者:岳南

北平的7月,酷暑已经来临。每到这个烟雨缥缈、蛙语蝉鸣的时节,总有一些城里城外的老汉提了鸟笼,或托一把无边无沿加无嘴的“三无”茶壶,三三两两地聚集到胡同口或马路边一棵槐树下,不时摸两把落到头上的槐蚕,拖着圆滑的京腔,议论起多少年之前,哪朝皇上娶了几打妃子,自己的祖上哪朝哪代曾荣幸地伺候过哪位宫中太监大总管等等。

谈到得意处,肩膀上那个如兔子扒了皮一样温热的呈紫红色的肉球,越发晃动摇摆得厉害。原本满脸蛛网状的皱沟,因塞了过多辨不清来路的尘沙污垢,在汗水冲刷浸泡下,如同乌龟壳上的甲骨文,于扑朔迷离中以快速程序不住地变换重组。

随着下部呈元宝状势如蛙形的嘴巴一张一合上下剧烈起伏,龟壳上每一个四仰八叉的字符神咒里,都透着“天下一切人等无足惧者”的傲然神气。受这股邪乎得令人费解的世风熏染,红墙黄瓦映照下的古城沉浸在一派浮华、平和、温馨外加迷迷糊糊勃动、狂欢、天马行空的大梦之中。

1937年的7月,与往昔大为不同,看上去平静无波的古城,荡动着沉闷、压抑、神秘并伴有一点腐霉的气息,一种不祥的预兆,随着行色匆匆的人流和不时从墙上飞蹿而过的狸猫幽灵般的身影,于潮湿酷热伴有火药味的空气中飘动游荡。

往日提着茶壶在大树下谈天说地的土著们,不再谈论狸猫换太子与慈禧老佛爷出殡时棺椁里填置了三斗四升乌龙珍珠的豪华气派,而是相互得意地吹嘘炫耀着自家的老三或是小五儿,已成为日本驻屯军司令官毛驴太君手下的翻译官,或是专门服侍小犬纯一郎穿衣洗澡的著名贴身侍卫与端茶送饭的小二儿。期间不时夹杂着一些探询性质的讨论,一旦北平城沦陷,自己将何去何从?

《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5

《图说东京审判》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了审判,史称东京审判。东京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庭,1948年11月12日闭庭,历时两年六个月。东条英机等28名日本被告,被指控于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犯下了反和平罪、普通战争罪、反人道罪。为此法庭审理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政治、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日苏关系、德意日三国同盟、鸦片毒品贸易、违反战争法规等侵略罪行和战争暴行,最终全体被告均被判处有罪,并被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等刑罚。

东京审判,使发动侵略战争、双手沾满各国人民鲜血的日本罪魁祸首受到应有的惩处,伸张了国际正义,维护了人类尊严。法庭对日本侵略中国罪行的审理,所花时间最长;中国代表在任务重、人手少的艰苦条件下,殚精竭虑,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是,由于历史原因,相当长时期中,东京审判的研究被边缘化;随着当事人逐渐谢世,人们对于东京审判的了解也渐行渐远。进入21世纪后,情况有所改变。

2011年,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其目的就是收集整理和出版东京审判的历史文档,并进行研究,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向公众和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照片和图示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是最形象的教科书。

本书以主题和时间为顺序,用200余幅原始图片和档案照片,以及简要的文字记述了1946—1948年间在东京进行的惩罚近代以来日本战争罪行的远东国际军事审判的庭审历程、重要庭审事件、庭审花絮、后续影响等。这些资料全面展示了东京审判是一个严格遵守程序的审判。

6

《秩序的沦陷》

作者:卜正民/著 潘敏/译 

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军进攻上海,11月占领该市后向江浙地区推进,至12月中旬占领南京。战争初期,长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着日军的炸、烧、杀、抢、淫,社会极其混乱。当时社会各阶层状况是:国民党政府官员弃民而逃;普通民众处于高度的恐慌状态,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农村中的大户人家武装自保;城镇地区则有日军联系中国地方头面人物,组成“维持会”、“自治会”稳定秩序。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日本占领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研究讳莫如深,致使沦陷区研究在这一方面一直以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日本占领初期基层社会的实际状态,来审视战乱时期人们在面临道德和求生的困境中如何纠结、如何抉择,或许更能展示那段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我翻译卜正民教授这本著作的原因之一。

本书主要考察日本占领中国长江三角洲初期,也就是1937年冬季到1938年春夏,中日基层人员在建立县及县以下政权的过程中是如何互动的。主角是日本“宣抚班”职员和中国地方头面人物,他们“合作”建立了“维持会”或“自治会”。经历过那个痛苦年代的中国人,应该对这些“维持会”和“自治会”并不陌生,但是随着那一代人的相继离世,这些组织可能会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那一时代人们经历的灾难和挣扎有可能被遗忘。这值得审视或者批判,不应该被忘却。

《秩序的沦陷》为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著作,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作者还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复杂的战时社会。




— END —